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甘晓 来源: 发布时间:2013-3-22 8:10:03
选择字号:
多位专家解析华北地下水治污“处方”

 
■本报记者 甘晓
 
3月22日,又是一年世界水日。
 
地下水污染问题让每一个明升中国人揪心。而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是居民饮用水的大部分来源,但其污染问题早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今,有调查显示,在华北平原众多取样点中,大约一半的水样被严重污染,污染物包括了无机盐、有机难降解物以及重金属。
 
所以,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问题几乎成为全明升中国地下水污染的标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明升中国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
 
3月8日,环保部公布,《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复。14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开表示“我们有一个治理规划,并向国务院作了汇报”。《方案》是2011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出台以来,环保部给地下水污染开出的第二次“处方”,也是专门为华北地下水治污开出的“第一处方”。
 
那么,这份华北平原地下水的“第一处方”是如何出台的?它是否将真的对治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效?app家、政府和企业家还有哪些担忧?
 
《明升中国app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探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高分项目这样炼成
 
“首次”查清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为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作用
 
记者注意到,就在环保部《方案》获批前两个月,明升中国地质app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公布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的评审结果。
 
评审结果中提到,该项目“首次”查清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为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作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终“以94分的优秀成绩”通过评审。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明升中国地质app院研究员卢耀如是项目评审专家之一。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卢耀如透露,《方案》正是基于这个高分项目的一些成果而制定的。
 
作为一名水文地质专家,卢耀如经常参与科研项目评审,而获得如此高分的项目他也很少遇到。卢耀如说:“这个项目之所以得高分,是因为其在研究问题重要性的指标上得分非常高。”
 
明升中国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六五”期间,我国设立了若干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第38项便是“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评价”。
 
卢耀如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那时候水质监测标准相对低一些,地下水更突出的问题是硬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这些问题。”涉及水质污染的指标只有“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以及铵氮。
 
随后,华北平原发展了钢铁、化工企业,加之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研究者和管理者才开始看重水质污染。
 
如今,究竟华北地下水污染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污染物已经进入地下水环境?这些问题仍是个谜。
 
2006年,明升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资助下,首次在华北平原开展系统的地下水调查。调查的具体工作由地科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承担。
 
根据地调局对水环工作的记载,2006年3月,项目启动之初,明升中国地质调查局便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培训班”。在为期四天的培训里,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省市属地调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业务骨干学习了这一项目有关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技术。
 
4月,水环所成立了项目综合组,常务办公人员6人,设组长和副组长。综合组经过协商后,将该项目划分为11个工作项目,并确定了2006年该项目的工作重点是在供水水源地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以及一系列的野外取样工作规范。
 
项目负责人、水环所副所长张兆吉在采访中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希望这个项目发展起来的技术标准能推广到全国。
 
2009年,该项目已经完成了1比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15万平方千米。结果发现,所有采样点中,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即I到III类)占36%,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IV类)占24%,另有39%的地下水(V类)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项目还建设了有机污染物的实时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研发了明升中国特色的地下水样品采集设备,并最终入选明升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2010年,该项目还实施过一次规模较大的野外验收。当时,专家组历时10天,沿唐山、天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的野外抽查路线,检查了各取样点的采样记录,确定质量符合要求。同年,地下水污染数据库建立。
 
这个项目还带动了一系列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研究。例如,2009年,水环所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地下水“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由水环所所长石建省担任首席app家。据悉,项目的起止年限为2010年至2014年,共5年,总经费4500万元,其明升中国家“973”专项经费3000万元,自筹经费1500万元。
 
立项之初,卢耀如作为顾问,多次参加了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为了配合国土部更好地进行调查。”他说。
 
这个高分项目便这样按部就班地开展了。
 
从大app走向大政策
 
在历时6年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治理app研究项目基础上,环保部通过《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11年10月,项目接近尾声。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个插曲。一名记者联系到张兆吉和石建省,对该项目的调查结果进行了采访,报道指出了最终调查结果“因涉及敏感问题不能公开”,一度将项目组置于颇为尴尬的境地。
 
一时间,这篇报道在各大网络媒体上大量转载,引起公众的巨大反响。其中不乏批评的声音,舆论指责app研究不能向公众保密,相关管理部门也批评他们未经允许就披露尚未完成的研究结果。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张兆吉曾向同行倒过苦水,“感到有些委屈”。
 
不过,调查项目的继续进行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如今,张兆吉和同事们将已经完成的调查结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2012年9月的《吉林大学学报》上。这个插曲反而让调查项目的重要性更引人关注。
 
按照惯例,一些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当中,科研者便会将阶段成果以咨询手机版的形式递交给决策部门,以推动在app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变成具体措施,进而在现实中得到解决。有的甚至还有可能向国家高层领导递交介绍研究重要性和成果的内参。
 
卢耀如透露,这次调查也不例外。“研究人员给国务院写了手机版,强调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希望能从国家层面重视起来。”他说。据卢耀如了解,除了调查中发现的污染日趋严重外,手机版中还涉及今年春节前后向地下含水层打排污井的传言。
 
2012年初,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沸沸扬扬的舆论声中看到这份手机版。很快,总理的批示下来了,提到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环保部来共同解决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最后加了一句,由环保部牵头。”卢耀如说。
 
这时,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治理这项历时6年的app研究项目彻底从实验室走了出来。
 
去年3至4月间,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后,环保部开始着手进一步的政策制定。2012年10月,环保部通过《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2-2020年)》。方案估计,国家为此将投入200亿元专项资金。
 
该方案最终获得国务院批复,正式成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治污“第一处方”。《方案》提出两个目标,即2015年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摸清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情况,2020年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
 
今年3月8日,环保部网站公布了这一消息。《方案》提出了三个工作任务:一是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监测网;二是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严格地下水饮用水源环境执法,分类防治超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源;三是强化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加大对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和堆放场地污染物渗漏等防治力度,积极推进重金属、有机物和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污染较严重区域的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
 
此外,《方案》还要求,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法规制度体系,健全投融资机制和经济政策,加大相关科技研发力度,强化企业和地方防治责任。
 
无疑,正是环保部该方案的出台,华北地下水“第一处方”从“大app”真正走向了“大政策”。
 
避免“多头管理”
 
地下水管理涉及机构多,但权力机构责任不明。各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责任,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标准化、程序化
 
谈到《方案》的评价,接受采访的专家纷纷表示没有阅读全文。即使作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卢耀如,至今也没有见到该方案的全文。
 
“从目前来看,这份方案只是提出了非常初步的期望,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卢耀如说,“部门之间怎么协作、重要的防治地点对不对、怎么样投入、哪些力量介入,这些问题现在都不清楚。”
 
记者了解到,《方案》编制由环保部污防司饮用水处处长石效卷主持,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是主要编制人。记者随后向环保部提出采访《方案》编制者申请,截至发稿日,尚未得到回复。《方案》编写的过程如同一个“黑箱”。
 
专家们试图就现有的只言片语对这份“第一处方”初步轮廓进行解读。
 
首先,《方案》由“环保部牵头”,并由国土部、水利部、住建部共同编制,意味着未来的污染防治责任也由这几个部门共同承担。
 
一直以来,我国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管理饱受诟病。对此,中科院地理app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宋献方称:“业内有句话,叫‘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在宋献方看来,目前,我国地下水的管理涉及城建、地质、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
 
“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调查监测系统和标准,信息资料也都分别分布在这些部门中。”宋献方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涉及机构多,但权力机构责任不明。”
 
宋献方建议,如果能使各个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标准化、程序化会更有利于这项工作。他还指出:“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正如地下水问题必须与地表水结合起来看,因此,由环保部门统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卢耀如也认为:“《方案》计划建设的监测网,如果光靠环保部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监测网,既浪费又达不到长期积累数据的目的,这就需要利用现有的监测点和数据资料。”
 
卢耀如强调:“2015年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现有技术下,有机污染物仍然靠人工取样、明升手机分析的方式进行检测,实时在线监测尚未实现。宋献方认为:“2015年要实现监测网,我们还要加大传感器的开发力度。”
 
总之,业内专家一致认可这一点,环保部出台的这份方案仅仅为未来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蓝图勾画了一个粗略的轮廓,但释放了政府决心从国家层面推动这项工作的信号。
 
改变政府“一肩挑”
 
地下水修复费用昂贵,市场规模被业内专家看好。吸引民间资金的进入,无疑是我国环保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无论《方案》细则如何,市场往往对来自国家层面的信号格外敏感。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彭勇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尽管没有参与制定《方案》,但作为相关行业的一员,仍然非常关注和期待。”
 
彭勇所在的公司业务范围是环保咨询。他说:“未来当地下水防治措施实施相对成熟时,环保咨询行业将会更深入地参与进去。”
 
卢耀如回忆,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刚刚提出要重点调查有机污染时,澳大利亚一家专门做有机分析的公司马上就看到了商机。
 
“2006年前后,那家公司派人在上海开了个培训班,把专家请到明升中国来,仪器也搬来了,我们后来用的仪器和技术就是从那里引进过来的。”卢耀如说。
 
在他看来,光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支撑费用如此昂贵的地下水调查乃至修复。 “搞分析和监测的企业在良好的机制下就能进来,从打井、监测到化验都可以让企业来做。”卢耀如建议。
 
中投顾问明升研究中心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水质监测、污染处理、相关设备制造等明升都将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其中水质监测是整个明升链条的关键环节,影响着下游处理环节的发展趋势。”
 
而我国地下水污染治理明升还处于萌芽状态,重点污染城市仍然缺乏高效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据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7亿元用于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尤其对饮用水水源、化工厂、工业园等污染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布局。
 
因此,盘雨宏认为,建立水质监测系统是污染处理明升扩张市场的首要步骤,预计该环节将是未来几年的重要内容。涉足监测设备制造及技术引进、合作的企业前景将被看好。
 
未来,在更长一段时间内,考虑到地下水修复费用更为昂贵,市场规模便更受到业内专家的看好。业内人士认为,吸引民间资金的进入,改变当前政府“一肩挑”的现状无疑是我国环保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实习生温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3-22 第1版 明升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