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孙兆扬 来源: 发布时间:2013-2-21 7:56:00
选择字号:
明升中国app报:莫让大学生评优陷入“丛林化”
 
■孙兆扬
 
据媒体报道,现在不少高校已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其用于评选班干部、评优选优等工作。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高额奖学金的归属。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条近日在网络上疯传的微博。某学院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题是: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本题视答案与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给分,完全不相符得0分。事后,经记者求证,这条微博真实可信。高校学生相互评价被演化到如此地步,不仅让人哭笑不得,更让人心存忧虑。
 
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的相互评价方式不仅有失公允,还会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与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让学生陷入到社会“丛林化”的尴尬境地,人为设置人际关系障碍,损害大学生成长成才环境。
 
据了解,目前高校流行的所谓学生相互评价法脱胎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360度评估反馈法,又称“360度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这种考核办法强调由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仁同事甚至顾客等从全方位、各个角度来评估人员。其评价内容可能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管理人员认为,通过这种评估,被评估者不仅可以从自己、上司、部属、同事甚至顾客处获得多种角度的反馈,还能从这些不同的反馈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
 
所以,从应用对象来看,大学学生评价体系引入这种相互评价的模式显然并不合适。因为与企业员工不同,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有一种社会“原子化”倾向,也就是说,大学生更加崇尚个性独立。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还减少了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因此,让学生去评价“陌生”的同学,不仅可能评不出公正的结果,而且与评优选优宗旨背道而驰,不利于所评选出的学生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另外,从这种评价模式的最终目的来看,其更多的是使被评价者能更清楚地认知自我、提高自我,而非通过评价反馈来获取一种认可或“成就”。
 
因此,生搬硬套原本适用于企业的评价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折射了大学德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惰性思维,更暴露了大学育人工作手段的匮乏。这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高度重视。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2-21 第1版 明升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