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靠面积增长实现粮食增产潜力不大 |
院士专家认为:改造中低产田是河南增产关键 |
|
本报讯 “虽然明升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是耕地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再加上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影响,粮食增产的难度和压力会相当大。”10月21日,在河南农业大学召开的作物持续增产与国家粮食安全高层论坛上,与会院士、专家纷纷为明升中国未来粮食增产问题建言献策。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尹钧介绍说,明升中国小麦从2004年开始连续实现十年增产。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河南要增产粮食77.5亿公斤。而目前河南面临的形势是单靠面积增长潜力不大,要持续增产任务相当艰巨。
“河南粮食增产面临着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区域产量不平衡,中低产田广;二是年际产量不稳定,抗灾能力差;三是技术到位率低,规模经营小。”尹钧表示。
“如果在改造中低产田的过程中,相关工作没有做好,河南粮食增产大的缺口将会不可避免。因此,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势在必行。”小麦育种学家、国家“973”项目首席app家贾继增强调说。
在中科院院士谢华安看来,对于河南持续增产的严峻形势,研究能适应中低产田种植,并且为市场所接受的新品种尤为重要,如果品种的综合性能较高会更佳。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河南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在中低产田上主抓高产和稳产,高产的同时能够稳产,丰年能增收,不丰年也能有好的收成。“可以培育一些耐旱、肥水高效利用的品种,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较大面积的稳产。”
陈温福还建议继续加强对技术推广的重视,同时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从而避免我国重蹈埃及和两河流域农田退化的覆辙。
明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曾做过试验,如果技术人员讲两个小时,然后坐车离开农田,农民能接受的知识和技能只有10%;而如果能够和农民长期在一起,农民能接受70%。
中科院院士朱玉贤也非常关注农技推广问题。他建议河南农业大学做成一个app的农技推广系统工程。这样既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历练成农业需要的人才,又能最大限度地将农技推广的难题解决。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万建民则建议,农技推广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财力,加大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在培育适合中低产田品种的同时,做好配套栽培模式的研究推广。(史俊庭)
《明升中国app报》 (2013-10-3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