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人民网
自主招生十年来,一直在不断调整和探索。自主招生政策的不断改革,引发多方关注和讨论,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教改的现状。
专家认为,一场本该进行社会化、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的改革,现在仍以计划的思维操作,政策制订的随意性大,结果导致改革走调变形。
■本报见习记者 韩琨
2012年12月25日,许多高三学生都以节日之名忙里偷闲,给自己放松一下。而对于皖北某中学高三学生容慧洁来说,这个圣诞节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年。
这一天,作为2013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学校推荐学生,怀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容慧洁寄出了自己的申请材料。
这是高校自主招生启动的第十年。2003年,教育部发布2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包括北京大学、明升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22所高校作为第一批试点,于当年开始进行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十年来,参与的高校数目逐年增加,政策也时有变化。与去年相比,“华约”、“北约”等高校联盟的自招方案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测试科目有了精简、注意对学生体能的考查、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要求等。
推进app选拔人才模式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是一直以来人们对自主招生政策的期望。这一次,公众满意了吗?
既“瘦身”,也要健身
“考试科目减少当然是好事。”这是皖北地区某中学高三年级部主任高鸿飞对于自招新政的第一反应。作为高考大省,安徽考生众多,竞争激烈,如果自己的学生们能通过自主招生的资格认定得到高校的分数优惠,当然可以增加优势。
2012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招生网公布了《北京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测试科目由过去的五门缩减为两门,理工科测试数学物理,文史类测试语文数学。
“华约”的“AAA”测试科目也有瘦身,不再通盘测试考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全部知识,而是有重点地进行对考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查。考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志向分别选择测试数学与逻辑、物理探究或者数学与逻辑、阅读与表达。每名考生只需要在3小时内考2门课。
高鸿飞向记者解释道,以前的测试都“太偏太难了”。“仅拿文理科都必须测试的英语来说,以前有参加自招的学生考试回来,把有些题目告诉老师,连老师都不会。有题目要求用英语翻译唐诗,难度太大了。”
得到北大自主招生学校推荐名额的容慧洁表示,由于测试科目减少,对于笔试的心理压力比以前要小多了,“现在只考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性的科目,功夫在于平时积累,就不那么紧张了”。
而对于北大今年新增加的体质测试,容慧洁也表示理解和赞同,她说:“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当然应该考查了。”容慧洁每天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课间操和跑步,对于体质测试并不担心。
而两年前,清华大学已经在自主选拔的复试中加入了体质测试。其他高校也正在积极借鉴清华的做法。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表示,清华在去年接受体测的考生达到80%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对所有考生全面开展体质测试。
在中学应试教育至上、学生压力大、大学生体质差的背景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认为,这种科目瘦身、重视体测的自招政策改革是积极的。
“学生现在学习负担重,身体素质也受到影响,只是这个改革也需要有更切实可行的措施。”别敦荣强调道,“譬如体质测试,测试哪些内容,具体考核标准是什么,都需要关注。”
1%的“掐尖”之举
今年是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第二年、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第四年,实施方案里都包含了“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内容。两所高校都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摆到了突出位置。
对此,别敦荣并不赞赏。别敦荣认为,这样仅仅是根据中学生的成绩进行挑选,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学习成绩好不等于学习能力强。“往往很多学生成绩好仅靠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这种做法会磨灭创新意识,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老师和学生则对这种规定表示理解。2006年参加明升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现就读于该校的熙然同学表示,虽然当时没有这种明确到“1%”的说法,但是当时自己所在中学的校荐名额确实都是给了年级中成绩靠前的佼佼者。“如果不看分数这个硬指标,可操作空间很大的话,校荐名额给谁都不好定。”
“人们一直都对自主招生有误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对于学生课业成绩的高要求其实并不奇怪,所谓自主招生向分数“复辟”的质疑,在熊丙奇看来,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认识清楚自主招生的本质。
“人们以为高校的自主招生,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不再强调单一的分数,会给一些偏才、怪才以进入大学的渠道。”熊丙奇解释道,而我国现在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考生先要参加学校的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达到高校承诺的录取优惠(上一本线即可录取,或者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20~60分),方能被该校录取。
于涵表示,高校在自主选拔中对考生的评价应该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所谓“长”,就是要把考生放在整个高中阶段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一考定终身”;所谓“宽”,就是要全面地评价考生,鼓励考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所谓“高”,则是要关注优秀学生的“过人之处”,鼓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近些年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中,多是主要关注了考生的“宽”甚至主要是学业水平的“宽”,而忽略了对考生“长”和“高”的关注,这也是高校自主选拔与高考选才的实质性区别不大,甚至自主选拔逐渐沦为“小高考”的内在原因之一。
“自主招生和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必定成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可以把一些优秀学生提前圈进来,而且评价学生的标准,也还是分数一元标准。”熊丙奇说。
与“新政”伴生的问题
“笔试时间实在是太晚了。”容慧洁向记者抱怨道。
以往的自主招生,笔试时间大多在1月,2012年稍晚,在2月中旬。而2013年自主招生的笔试定在3月2日。
按照各高校网站公布的日程安排,参加清华自主招生的学生3月30日参加复试,复试之后两周公布结果。北大还没有确定面试及体测的时间,但面试通知的发出时间就已经要排到3月下旬。如此一来,学生知道招生结果时,距离高考也就只剩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无论通过与否,这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是一大考验。
与此同时,几大联考的笔试时间安排在同一天,无疑削减了学生的选择空间。熙然回忆说,自己当年就同时报考了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当时的同学也有既报北大又报清华的。“以前只要时间不冲突都可以,只是现在变成高校联盟了,政策没有更自由,反而更限制学生了。”
学生的抱怨只是针对具体政策而言,而熊丙奇认为,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我国自主招生政策的随意性。从积极角度理解,“新政”固然体现了学校的与时俱进,以及对自主招生模式的“探索”,然而,“对于影响面甚广的教育考试政策,是不宜这般年年变化、年年调整的”。
自主招生关涉多方,不应该只是教育主管部门“拍脑袋”决策,熊丙奇说,“如果从自主招生推出起,我国教育部门就广泛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从落实高校自主权、扩大学生选择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出发,设计自主招生政策,那么,我国的自主招生改革经过10年的实践,应该已经变得成熟,根本不用每年调整、变化,也不至于让公众对自主招生产生如此多的质疑”。
“自主招生联考走到现在这一局面,”熊丙奇补充道,“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教改的思路,主导本该进行社会化,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的改革,但现在仍以计划的思维,结果导致改革走调变形”。
招生只是培养与发展的前提
2003年至今,自主招生十年来,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数目在不断增加,通过自主招生的优惠走入高校的学生也逐年增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作为高考的补充,自主招生政策就是对这种多元录取机制的积极探索。
清华大学“新百年计划”中的“拔尖计划”是为人们心中的“怪才”制定的,该计划针对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生,经两名副高职称以上相关领域专家联名推荐即可。而通过清华的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后,可以根据成绩在限定专业内给予高考降30分至60分的录取优惠。
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明升中国app技术大学四校联合开展自主选拔的“自强计划”、明升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等都是针对农村学生的政策。为长期学习和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自强不息、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政策在这些地区的覆盖面,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当然,在肯定自主招生积极意义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只是吸纳优秀学生的工具,而之后的培养比招生更重要。别敦荣提醒道:“就目前的情况,高校把这些所谓的好学生招进去,往往也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跟普通学生一样。学生还是得不到恰当方向的培养和发展。”
而对于目前自招政策的不足,熊丙奇呼吁:“必须在根源上打破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嫁接,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获得充分的自主权,而学生也才能获得选择权,所有自主招生的理念才会有根本的变化。”
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在眼下,应该探索自主招生联考的新形式,熊丙奇说,“美国的SAT的学术水平测试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象”。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1-03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