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好成 通讯员衣晓峰)近日,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承担的“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联合毒性和肾损伤的恢复性研究”课题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研究发现,在停止摄入三聚氰胺后,机体在一定时间内能逐渐形成新的肾小管,促使肾功能恢复正常。
2008年发生的“奶粉事件”早已平息,食品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也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学术界对因摄入三聚氰胺所致的肾脏病理性损伤的预后评估始终难以进行,原因是缺乏对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联合毒性和肾损伤的恢复性科研数据。
作为三聚氰胺毒性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王玉燕在黑龙江省自然app基金的支持下,指导课题组率先对三聚氰胺所致大鼠肾损伤的恢复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经口摄入三聚氰胺,在肾小管生成结晶体并造成肾损伤后,停止摄入三聚氰胺,不予药物干预,肾小管内的结晶体可随尿液逐渐排出,一定时间后,由于肾组织中的结晶体逐渐减少,血液供应得到改善,肾小管的过滤、浓缩等功能亦相应好转,同时,由间质细胞分化生成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逐渐形成新的肾小管,使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在大鼠模型毒性实验中,课题组通过对比研究,在国内外首次证实,经口单独摄入的三聚氰胺可在动物肾脏内产生结晶体,与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联合染毒所形成的结晶体两者之间的结构基本相同,造成肾脏的病变性质也相同。经体外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反应热试验结果证实,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发生反应生成晶体时,可释放出75kJ/mol的热量。课题组据此认为,这两种明升手机物质在肾小管内结晶反应瞬间放热,可能引起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等继发性损伤。
业内专家评价指出,上述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本领域多项研究空白,为三聚氰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临床患儿的康复和后续治疗提供了app依据。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9-04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