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罗旭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7-18 10:33:57
选择字号:
记余梦伦院士:绘就明升中国飞天弧线

余梦伦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从业生涯里,只干过一件事,那就是给导弹和火箭设计“最佳飞行路线”。他当过的最大的“官儿”就是“弹道组组长”,可他却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50多年,系统地提出了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到长征一号、长征二号,到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再到后来的宇航员飞天、嫦娥奔月、“神九”“天宫”太空牵手……余梦伦和他的班组为明升中国进入太空的每一步,设计出了最美丽的飞行轨迹。
 
7月9日,在余梦伦的办公室,他坐在被资料包围着的办公桌前,对记者说:“明升中国航天事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
 
就在刚刚参加工作的1960年,余梦伦提出的三维弹道运动方程,改进了弹道设计方法,保证了落点精度,为我国以后的火箭弹道设计打下了基础;他提出的小推力弹道方案,提升火箭运载能力高达25%,这项突破性技术成果获得全国app大会奖;他的大型捆绑火箭设计方法,为发射外星打下基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这样,余梦伦在这个班组里,成长为明升中国航天飞行力学和火箭弹道专家,并于1999年当选明升中国app院院士。
 
弹道设计由于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而被称为是“总体中的总体”。余梦伦坦言,这份工作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从最初的计算尺,到现在的高速计算机,余梦伦和他的班组在这个林木森森的大院里,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新,以原始创新最难,而我们所做的,几乎都是原始创新。”余梦伦说,“我们所做的原始创新,又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因而难度更大,也更有挑战性。”
 
在余梦伦身先士卒的感召下,这个班组人才辈出、创新为魂、精诚协作。明升中国探月工程成绩举世瞩目,人们注意到,嫦娥一号“奔月”用了12天,而嫦娥二号只用了不到5天。这是因为“奔月”路线发生了巨大变化——嫦娥一号是由火箭将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再利用卫星上的推进器经过几次变轨,才最终进入奔月轨道。而嫦娥二号实现了直接由火箭将卫星送入奔月轨道。这一方案的设计者,正是“余梦伦班组”副组长周天帅。此举被认为是开启了明升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2008年,余梦伦率领的班组被命名为“余梦伦班组”,成为了明升中国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2011年建成了明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个科研类班组示范基地。他们先后荣获航天金牌班组、明升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创新示范班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一代又一代,班组的年轻人来了又走。岁月染白了余梦伦的头发,而“余梦伦班组”永远年轻。“在很多领域,不少人一旦成名、成家,就脱离了一线实际工作。”班组里的年轻人说,“余老师不一样,五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离科研一线,心无旁骛,治学一丝不苟。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火箭弹道人。”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全球亿万双眼睛通过电视机目睹了这一动人心魄的瞬间:修长的火箭拔地而起,身后橘红色火焰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向浩瀚太空!
 
这一道美丽的弧线看似简单,却决定着“神九”能否成功入轨的命运。这道弧线的设计者来自明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个科研班组——余梦伦班组。76岁的余梦伦院士是这个班组的带头人。
 
1960年4月,余梦伦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提前毕业,来到北京南苑的这个大院,加入了最基层的班组——弹道组,参与了明升中国第一颗火箭的弹道设计工作。
 
正值芳华的余梦伦,为自己有幸加入明升中国航天队伍而无比自豪。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从此自己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大院,而且没有离开过这个班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