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辛)一项最新的种植技术让“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白花花的棉花”不再是梦想。记者近日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上海理工大学张淑平团队研发的新疆干旱地修复与棉花种植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新疆干旱盐碱地棉花种植出苗率低的关键难题。
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地区有500多万亩盐碱地。以该地区巴楚县灌区为例,该灌区现有90.53万亩耕地,盐碱化面积为69.1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4%,是喀什地区盐碱化较严重的县之一,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张淑平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利用海藻生物学原理,开发海藻基盐碱地生态修复剂、植物促长剂等新产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其中,研发的新疆干旱地修复与棉花种植新技术已获国家专利2项,正在申请专利3项。
从2011年开始,喀什地区开展盐碱地绿色治理与棉花种植示范推广项目,推广结果表明:盐碱地棉花出苗率达97%以上,比对照高出约20%,且长势显著好于对照;产量上,籽棉增产15%,按每公斤籽棉8元计算,每亩增收320元,扣除成本,每亩净增收260元。
据介绍,2012年该项目已继续扩大实施规模。目前,在出苗率等方面保持显著优势,受到棉农欢迎。
张淑平估计,该技术若在上海对口支援的莎车等四县进一步推广,可使约220万亩盐碱地的棉花种植受益,使棉农年净收入增加近5亿元。
今年5月,新疆科技厅厅长夏尔甫丁·夏米西率队视察时也表示,该项目不仅为合理利用盐碱地提供了新技术,而且给当地广大棉农带来了增收致富的福音。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6-08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