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闫洁 来源: 发布时间:2012-5-17 8:42:46
选择字号:
李义明小组研究发现壶菌广泛侵染我国两栖动物
可引起致死性传染病,是导致全球两栖类数量迅速下降的元凶之一
 
本报讯(记者闫洁)中科院动物所李义明研究组对我国10个省市的两栖动物个体上壶菌的流行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发现,在亚洲可能存在壶菌的第四个谱系——亚洲谱系。该谱系为东南亚所特有,并且可能在全球谱系扩展前就已出现。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重要期刊《多样性与分布》。
 
李义明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近几十年,两栖类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种群数量快速而“神秘”的下降。一项评估显示,在1980~2004年的24年间,约有7.6%(435种)的两栖动物被定义为快速下降物种。目前,两栖动物已成为脊椎动物中最濒危的类群,有41%的两栖动物受到绝灭的威胁。
 
最近的研究表明,导致两栖动物快速下降的主要元凶之一是两栖动物壶菌病。该病由真菌——壶菌引起,是一种新出现的急性的只感染两栖动物的致死性传染病,是目前全球两栖动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
 
据了解,壶菌病发现于1997年,主要侵染两栖动物变态后个体(即亚成体和性成熟个体)的角质化表皮及幼体的牙行和颚鞘,扰乱表皮的渗透调节功能,导致两栖动物由于个体的电解质不平衡而死亡。
 
全球已有50个国家超过500种两栖动物感染该病,其中有约100种两栖动物因感染该病而绝灭或可能绝灭,还有100多个种群正在快速下降。“例如,金蟾曾经是在哥斯达黎加山地森林丰富度比较高的一种特有珍稀两栖动物,1987年因感染壶菌病而快速绝灭。”李义明介绍说。
 
直到最近,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才陆续在两栖动物个体上检测到壶菌。此次李义明研究组对纬度相近的浙江、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同时调查了北京、河南等省份的花鸟和农贸市场上壶菌的流行情况。他们用nested PCR技术放大核糖体内置控制区,然后进行测序。
 
结果显示,2734个样本中有246个样本呈壶菌阳性,其中野外有157个样本呈阳性(7.6%),而市场上有89个呈阳性(13.5%)。这些样本中包括30个单倍型,其中20个为首次鉴定,其余的10个单倍型与其他国家所共有。在野外和市场的北美牛蛙个体中均检测出最高的流行率和最多的单倍型,显示牛蛙的养殖和贸易可能对壶菌在我国的传播起关键作用,我国的两栖动物正面临壶菌病的严重威胁。
 
李义明介绍说,单倍型是反映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指标之一。单倍型越多,该物种的丰富度就越高。而此次的谱系发育分析显示,根基单倍型株系感染了明升中国特有种滇蛙和日本特有种日本大鲵,说明亚洲有可能是壶菌的一个起源中心。
 
该发现表明,两栖动物和壶菌的关系比以往认识的要广。而要揭示明升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壶菌株系谱系发育关系,则须进一步调查壶菌分离体的遗传数据。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5-17 A4 综合)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