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黄红毕业于明升中国人大保险专业,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考试、面试和体检,面试和总成绩排在青海保监局专业监管岗位第一,后被告知因性格内向取消录用。另2名考生也被拒录,原因分别为协调能力弱和年龄太小。对此,青海保监局负责人称招录符合要求,经得起监督。(5月10日《明升中国青年报》)
离奇的拒录理由,为此次招录留下了悬疑。青海保监局负责人称招录符合要求,经得起监督。但在笔者看来,即使这个监督的岗位有“性格”要求,那么,招录方也有必要向公众证明两点:一者,既有岗位上的公职人员都是“外向型”,且性格与工作业绩有着直接与必然的关联;二者,必须有专业的心理等专家学者给出权威结论,而不是少数官员“目测”即盖棺定论。要想证明此次招录的公平与正义,于这二者而言,缺一不可。
今天,公考已成为寒门之士最主要的上升通道。公考公平,不仅直接关涉行政效能与风纪,更关系到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在“萝卜招聘”屡见不鲜、“拼爹拼权”司空见惯的当下,即便青海保监部门的招聘清白无虞,也当受到公众合情合理的质疑。至于“保密原则”,在事关渎职,甚至有寻租嫌疑的公共事件面前,也不应成为拒绝监督的理由。尤为迫切的一个问题是:不仅是公考,硕士、博士招生等诸多考试中,笔试成绩很好而在面试中被离奇“翻盘”之事也并不鲜见,最后往往因难以取证而不了了之。那么,公考中“面试”裁量权,是不是过于“自由”?应不应规范一个稳态的“度”从而预防过滥的“哑巴亏”?否则,还有什么不能成为公考拒录的理由?问题如此悲怆,与其说这是公招乱象中的纠结,不如说这是制度变革的警醒。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5-11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