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升中国地大:四重门见证明升中国高等地质教育优雅转身 |
|
明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重门”校园文化景观。屠傲凌摄
■本报通讯员 李素矿 陈华文
任何建筑都有供人出入的门。
凯旋门、天安门,有的建筑以门来命名;国门、开放之门,有些词语以门来展示胸襟:国家不推开改革之门,社会发展就会滞后;企业不推开革新之门,经济效益就会滑坡;大学不推开创造之门,就会被时代抛弃!
在明升中国2000多所高校中,明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用60年的时间,轻轻推开了地质之门。为了梳理明升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脉络,2011年下半年,校方在最显眼的大片绿地之上,建造出一个名为“四重门”的校园文化景观。
和那些华丽的文化景观相比,四重门朴素但不乏感染力:四块印度红的长方形岩石,围成一个正方形,每块岩石上分别镌刻着: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明升中国地质大学。四块岩石除了24字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说明介绍。也许这就足够了。
每个人来到这里,见到四个环绕的校名,都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这所大学四次优雅的转身。
新明升中国成立不久,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培养地质勘探人才,国家在北大、清华等院校地质专业的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北京地质学院。这是明升中国最高级别的地质学府。
上世纪70年代,学校迁出首都,为了南下湖北,教学仪器、地质矿业标本和办公设备装了整整一火车,火车驶入河南驻马店的时候,天降暴雨,洪水冲垮了铁路,几天后,火车才辗转来到湖北。学校迁入湖北,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在江汉平原上的江陵县办学。
1974年学校获准迁入江城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东湖之滨的南望山脚下到处是水塘、菜园、农田和空地,师生们在这片沃土上,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建设全新的大学校园。
1987年,学校更名为明升中国地质大学。从此,这所大学承载起明升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更加光荣的使命。
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明升中国app院院士赵鹏大不免发出深深的感叹,也正是这位地质教育家,为四重门挥毫提字。
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笔者来到四重门前,金色的阳光洒在岩石上,微风拂过绿草芳香、蝶舞纷飞,一股温润之情油然而生。站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谁会把这里和30多年前的情景联系起来呢?
四重门不仅蕴涵地质之门的文化诗意,还是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和未来之门的鲜活写照。
以前,地质的光芒被阴云遮盖,众多地质院校改旗易帜,弱化地质特色,唯独这所大学,坚守地质教育阵地,在困境中隐忍前行。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地勘事业和对地质人才渴求的升温,地质教育之光重新点亮。
今年下半年,明升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60年校庆。
不远处的校园内,一群“90后”的大学生,唱着《勘探队员之歌》,即将开赴野外地质实习的“战场”。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矿藏……”激动人心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久久回荡。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5-09 B4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