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生王进文在其微博上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但从未见其上课。”为此,清华大学法学院回应: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确实是该院在读博士生,但他并非是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
何为“论文博士”?据查,“论文博士”确为国外较通行的一种学位授予方法,它在入学考核、听课等标准上比全日制博士生要宽,但毕业时需提交符合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
“论文博士”制度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推行多年,应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多数人而言,事件主人公是否确为“论文博士”并不重要。大家关心的是,无论学校推行怎样的规则,能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特殊”身份而降低门槛。大家更担心,类似的制度引进后,会不会被异化成“特殊学生”不劳而获的绿色通道。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因为异化在教育领域已经发生过太多:
本意为鼓励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特长生”、“保送生”以及多种高考加分项目,被异化为获得名校入学资格的手段,令许多省份不得不大刀阔斧进行清理、“瘦身”;本意为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课题研究制度,被异化为鼓励导师多拉项目,让学生为其打工,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本意为激发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探索精神的“奥数”,被异化为一些重点中学网罗优秀生源的手段;本意为寻求国内外优势互补的“中外合作办学”,被异化为利用国外名校“招牌”招揽生源,赚取高昂学费的盈利手段……
如此异化,令很多目标设计良好的制度在执行中走了形;如此异化,令许多借鉴而来的教育经验被引进之后变了味。
再回到清华法学院“论文博士”事件,期待事件真相确如声明所言,更期待国内高校的各项制度严格把关、拒绝异化。否则,伤害的将是公众对于大学的信任,进而是对于明升中国教育的信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