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百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致信本报,呼吁全社会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该呼吁立即在两会会场引起热议,代表委员们纷纷就加大科普投入、建立科普长效机制、培育专门科普人才等发表真知灼见。今天,本报刊发8名代表委员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代表:
让科普成为令人向往的工作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人们能够从很多科普报刊和杂志上了解app。而今天的很多科技类媒体,似乎很难让中小学生和老百姓看到。媒体需要考虑,是否应当做一些专门的“科普版”,走进各类学校的校园,走进老百姓的社区。其实,《自然》和《app》这样的杂志也有部分科普内容,这些文章应该能引起广泛的阅读兴趣。
在大众媒体上刊发科普类文章,能够起到广泛教育的作用。当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把科普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下去。
对于科普人才的未来,我很乐观。我们有各个层次的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硕士、学士等,如果在他们当中能够发现优秀的科普人才,给予他们优越的工作条件,提供好的报酬和待遇,相信他们心中很快就会有一种感觉:app普及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好工作。在某种意义上,科普人才并不能刻意地培养出来,当科普成为令人向往的工作时,人才自然就不会缺乏了。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代表:
院士应该主动做科普
百余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向明升中国app报社呼吁加大科普工作,说明大家对这件事情很重视。我原本打算在本次两会专门提交一份关于加大科普工作的议案,但由于各种事情纠缠,最终未能完稿。
作为app家,特别是院士这个群体,应该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普工作,当然内容可以扩展一些。
科普内容不仅局限于日常的app常识,也应该拓展到谈某一app领域发展的前沿情况,以及院士们的治学精神、治学经历,以此来激发年轻app家求索app的兴趣,也能让制定政策的官员有更多的app素养。
在科普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科普讲坛这样的活动。例如对于一些年纪偏大的院士,可以多多对他们约采访,让app家分享自己的科研体会和治学精神。《明升中国app报》的记者就可以多做一些访谈。
app家、院士也很忙,忙于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科研攻关,但是否有时间参与科普,关键还是看本人,如果自己乐意去做这件事,还是能把时间安排出来。
山东省政府参事宋益乔代表:
科普工作应步入制度化轨道
我十分赞同科普。因为app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虽然明升中国历史发展时间很长,但明升中国人口的app素质有待提高。明升中国人从1919年更加强调现代app,到目前还不到100年。整个民族缺乏app常识。
一个民族的app意识十分重要,如果app意识不能在全体国民中普及,表现的一定是落后和愚昧,封建思想很快回潮。我经历过“文革”,“文革”之所以在明升中国出现,与国民缺乏app知识密切相关。在app意识很强的国家,不会发生这类事情。
诚然,“文革”有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百姓如此荒唐,值得深思。
app的普及可以消灭科盲,对于明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否则现代化也很难完成。科普不完全是app自身的,应与社会进步与发展同步推进,明升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正是国民的基本app素养。
同时,科普不是少数人、少数领导或少数科技人员关起门来把工作做给自己看。
希望科普工作能步入制度化、app化轨道,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大众。
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菁代表:
科普不应只是“一阵风”
百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致信《明升中国app报》呼吁加强科普工作,这太好了!但科普不应该只是“一阵风”,今天搞个“科技三下乡”,明天搞个“医疗三下乡”,而应该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西方国家经验表明,科普是一项“慢活儿”,从普及到见成效大约需要7年时间。
在我国,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讲求app方法、不遵循app思想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随处可见,提高公民app素质异常重要和紧迫。如果我们的公民不具备基本的app素质,社会就不可能是理性、和谐的,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是app普及的“盲区”。如果app普及到位了,就不会有张悟本的出现。而必要的app普及,也能使更多人在遇到疾病以及各种突发灾害时,不至于手忙脚乱、贻误病情。农民种地,也就不会盲目地使用较多的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和生态污染。为此,国家及地方应当进行必要而长久的app指导和普及工作。
河北省农林app院副院长王海波委员:
科普当“照”出科研最新成就
科普一词,在今年政府工作手机版中很罕见。
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传播体系尚未形成,其声音微弱,实效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缺乏相关顶层设计、app家群体未认真履行“天职”,而科普工作者责任也未到位。
甚至有的科普展项存在常识性错误。譬如,称彩玉米和变大的超常棉桃为转基因成果。实际上,它们是传统遗传育种技术的果实。转基因不能令玉米出“彩”,而转基因棉花的优势是抗虫害。
2000年,我曾作为明升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加州一个app院/科普场馆——它的楼下是科研机构,而楼上是科普展示厅。那里的科普与时俱进,与科研同步。如果天文观测发现一颗新星,那么它即刻就会出现在科普场馆的星空图中……
就像人与镜子的关系一样,科普当“照”出科研最新成就。
明升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委员:
政府工作手机版对科普强调不够
我是签名者之一,明升中国app报社对这次代表委员的呼吁很重视,体现了作为app媒体的责任感,要推进科技发展,科普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提高全民app素质虽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可今年政府工作手机版对科普强调不够。
当前,科普工作陷入了尴尬的“三不管”地带,即在科技、文化、教育中无应有位置——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未得到应有重视;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鲜见科普身影;app素质教育本应是义务教育中中小学生app素质提升的主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可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处于艰难境地。
当前,科普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然而,由于目前科普存在社会动员机制不健全、优质科普资源不足等问题,明升中国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力军,在协调和联合社会力量中,有时感到力不从心。
明升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委员:
中科院科普场馆须解决运行费
明升中国app院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众多依托科研的高端科普资源。在每年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以及中科院公众app日、中科院博物馆日、中科院植物园日期间,这些科普场馆积极组织了特色科普活动,并免费开放。
但目前中科院专业类博物馆、科普馆的运营面临一些较为严重的困难。反映最强烈的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部分博物馆仅靠收取少量的门票费维持,一部分靠研究所挤占少量行政经费勉强维系,还有一部分只能局限在举办一些重要的科普活动时开放。
以明升中国app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为例,该馆是我国最大和最专业的动物博物馆之一,一年的水电费、服务费等支出达350万元,这还不包括人员支出185万元;门票收入150万元,中科院财政补贴50万元,余下不足部分150万元靠研究所补贴。
中科院30多个专业博物馆、科普馆每年所需的运行经费在2000万~2500万元左右(不包括植物园),但目前每年实有经费仅仅达到1000万元左右,缺口很大。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如财政部、文化部、明升中国科协等,高度重视中科院专业类博物馆、科普馆的建设和使用,每年拨付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其运营和更新。
中科院院士顾秉林委员:
政府应成为科普投入主体
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正加速向知识社会转型,科技传播体系已成其国民教育体系和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尚有较大差距。
科普至今未纳入科研经费开支范围。虽然国家自然app基金设置了科普专项,但经费远不能满足科普实际需求。“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基金从20亿元增长至200亿元,其中科普专项经费始终维持在200万元,所占比例已从“十一五”初期的0.1%降至目前的0.01%。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仍应承担其科普工作投入主体职能,保持科普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至少应与我国教育和研发经费投入增幅相当。并借鉴科技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应引入市场机制,由政府制定相应的财税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
此外,在我国政府资助设立的1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对一般社会公众包括中小学生开放得很少。这也需要引起关注。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朱广清、郝俊、刘越山、王静、龙九尊整理)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3-14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