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倩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高原夏菜的主产地,时值深冬,一垄垄黄土地整齐地排着队,等待着来年的春耕。奇怪的是,每一垄地头都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土包。掀开土包上的白色塑料膜,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员晋小军抓起一捧灰黑色海绵状物质对《明升中国app报》记者说:“这就是尾菜堆出的有机肥。”
不仅可以做肥料,甘肃农大食品app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富民教授指着办公室里的“饲料用蔬菜粉”、“袋装压滤蔬菜青贮饲料”对记者说:“这些饲料都是尾菜做的。”
尾菜臭气:洗澡都洗不掉
即使在盛夏,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即使是饭点儿,饭店依然食客稀少……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三角城乡高敦营村农技中心主任张成荣回忆道:“以往在每年6至10月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这里到处都堆满了尾菜,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在地里处理尾菜一天,回到招待所,洗澡都洗不掉臭气。”晋小军回忆说。
榆中县是高原夏菜的主产区,年外销蔬菜10亿公斤。而夏菜在分选、包装、净菜加工等商品化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尾菜,因缺乏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大量堆积于田间地头、乡村道路旁、沟渠内,进而发生腐烂变质,造成污染,成为一大公害。
榆中县年剩余尾菜约40~60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的生活垃圾,让该县不堪重负。
其实,早在2007年,杨富民和晋小军就已经开始寻找解决“尾菜之困”的答案。在分析了尾菜的主要成分后,他们认为,尾菜中富含氮、磷、钾,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2010年7月,杨富民签下“军令状”,承担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兰州高原夏菜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项目主要通过对蔬菜商品化剩余物生产蔬菜饲料、饲料用蔬菜粉、有机肥等,实现多途径治理尾菜污染和资源化利用。
反复思量,他们制定了几种方案——将田间地头的尾菜堆肥、直接还田;库区尾菜做饲料。
堆肥处理:其中有玄机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他们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堆肥。
看到专家们到地里做实验,农民都围上来诉苦,但当他们得知专家想用最传统的堆肥技术处理尾菜时,大多数人都表示怀疑:“堆肥谁不会啊?”
晋小军说,堆肥也有玄机在其中——如何快速、无臭且使成品肥料有效成分高、稳定、病菌虫卵低、施用安全,是一个系统问题,核心是腐解菌。
确定了方向,晋小军一头扎进实验室,从生物菌剂、堆肥产品、柏树根土等样品中分离提取了20余种除臭、升温快、高效腐解菌株,并分离纯化,优化组配,制成4种腐解效果显著的复合菌剂。经多次堆肥试验,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截至2012年9月底,榆中县已采用堆肥技术处理1.5万亩蔬菜剩余物、直接还田5万亩,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延长了明升链。不仅如此,项目组还深入产区,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将尾菜消化在田间地头。
资源化利用:垃圾变宝贝
这边晋小军利用堆肥将尾菜变成了有机肥,那边杨富民开发的饲料化利用前处理装置及生产线,也通过了农业部旱作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并获得国家专利。
装置通过清洗、打浆、压滤、干燥、粉碎等程序,将尾菜制作成饲料用的蔬菜粉、禽类蔬菜颗粒粗饲料等4个新品种,并在生产中进行了应用。
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尾菜的种类繁多,既有含水量大的白菜,也有根茎不易切碎的芹菜、花椰菜,因此,如何用一台机器解决所有种类的尾菜,是个难题。杨富民反复试验,调整了转速,改进了打浆机内部结构(包括出料口尺寸、刀片数量、刀片角度),使物料由进料口的转盘切刀切段后,再由高速旋转的锤片刀逐小段切碎,一次成浆。目前,杨富民已建成了日处理100吨(5吨/小时)库区蔬菜剩余物饲料化生产线,年生产饲料用蔬菜粉150吨。
谈到未来,杨富民表示,希望社会关注尾菜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随着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尾菜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很多南方老板来兰州承包菜库,在当地购销蔬菜赚了钱,却把垃圾留下了。因为菜库位置分散,集中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应提倡多途径治理,鼓励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并且要坚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让尾菜变成再赚钱的‘宝贝’而不是臭气熏天的‘垃圾’。”
《明升中国app报》 (2012-12-3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