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郑若玲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5 8:19:20
选择字号:
郑若玲教授:大师是大学魅力的最佳展示
 
大师的精神与学术影响,往往与学校的历史积淀及学术基础熔于一冶,锻造出学校独特的气质、魅力、文化与学术底蕴。
 
■郑若玲
 
一所大学,魅力何在?
 
对此问题,早在1931年,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与百年清华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梅贻琦先生,便在就职演讲中道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振聋发聩的教育名言。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仍深为世人所推崇。而笔者也深以为然。
 
事实上,提出“大师论”的梅贻琦先生本人即是一位学严品高的大师。梅贻琦是天津南开学堂首届学生,也是清华招考的首批留美公费生。1914年自美国著名科技大学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后,梅贻琦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直至1962年病逝台湾。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素有“驱逐校长”的传统,梅先生却能稳居校职达31年之久,成为国立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这一历史纪录之创造,别无他因,在于梅先生乃“中西合璧真君子”也。
 
执掌清华后,梅先生便遵照其“大师论”,千方百计广揽英才,一时间,清华园大师云集,赵元任、陈寅恪、潘光旦、吴宓等各领域之翘楚,均在梅先生掌校期间执教于斯。大师的最大特点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知识丰富、文理皆通,其时,清华奉行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纪念碑中所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之办学原则,施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通才教育,致清华园钟灵毓秀、精英辈出,开创出清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正是梅先生的雍容揖让、清正不苟、求真务实与执著坚持,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使清华建校不到30年便蜚声海内外,也才有了今日之水木清华。诸多大师的存在,正是清华园散发出独特精神魅力之源头。
 
海内外任何一所大学之魅力,无一不因其拥有一批在学问、学品、思想、人格上有魅力的大师。梅贻琦、陈寅恪等大师之于清华,蔡元培、胡适等大师之于北大,张伯苓、陈省身等大师之于南开,竺可桢、钱三强等大师之于浙大,林文庆、萨本栋等大师之于厦大……便是对“大学的魅力在于大师”论断绝佳的例证。时至当代,国内许多著名大学为莘莘学子所追慕与推崇,仍因有一批才高八斗、品学双馨的著名专家学者,如季羡林之于北大、启功之于北师大、程千帆之于南大、刘道玉之于武大、杨叔子之于华中科大……
 
有缘与大师、著名学者身处一校、亲沐其教是一种福气。大师或著名学者,常能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睿智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影响一代代或受业其门或私淑其下的学子们。如在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正式注册的学生自然常可沐浴名师“春风化雨”之教导,许多游学者、考试族或周边高校的学生,也会在所倾慕的学者课堂上旁听“蹭课”、各有收获;在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抗战前夕临危受命担任校长的萨本栋先生,不仅科技成就享誉海外,而且在教学上“身先士卒”、病榻授课,工作上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抗战八年厦大内迁长汀,虽惨淡经营,得蒙萨公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竭诚奉献、以身垂范,学子们无不为之感泣,使长汀时期的厦大形成了勤奋、朴实、严谨、和睦的好风气,校务蒸蒸日上,学生业绩斐然,成为“南方之强”。
 
不过,因无缘与大师同处一期而间受其教,又何尝不是福气?大师已矣,精神永存。大师的精神与学术影响,往往与学校的历史积淀及学术基础熔于一冶,锻造出学校独特的气质、魅力、文化与学术底蕴。学子们浸润其间,耳濡目染,受教于无形,大师之精神得以薪尽火传、大师之学脉得以延续承继、大学之魅力也因此长久葆存。
 
当然,大师魅力不是仅仅存在于著名大学之中。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精神与校园文化,也各有不同领域、专长、品质的学者专家。广义的“大师”,并不仅限于有杰出学术研究或卓著社会贡献者,许多平凡的大学教师,以其敬业的精神、认真的态度、高尚的品德、端正的学风,默默深耕于教书育人岗位,作出的业绩看似无名无利,实则崇高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梅贻琦先生不仅有广为人知的“大师论”,还有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从游论”包含的思想有三:其一,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递,而且甚至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的品性修养、意志锤炼与情绪养成等营造氛围、树立榜样,即“身教重于言教”;其二,学校良好氛围对于人才培养与熏陶之重要性;其三,教师学识与人品即“经师”与“人师”的和谐统一、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可见,梅先生的“从游论”是对孔子的“身教胜于言教”以及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优良师道传统的继承与光大。大师之于大学的价值,正在于使大学教育终达“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之效果。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与世俗几乎隔绝的“象牙之塔”。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学术的发源地与人力资本的“源泉”,正逐步走向社会中心,也越来越像是社会的缩影。身处其间的大学生,受到外部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因素影响与冲击,大师,或许已不再是他们唯一“从游”的对象。然而,校园外的喧嚣与纷扰,恰恰反衬出校园内的宁静与单纯,“从游论”也越发显得可贵。作为传授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永远是大学,在某些方面,如遵循现实世界易于淡忘或难以遵循的伦理、欣赏“纯研究”等,大学不仅仍是也必须成为“象牙之塔”。而这一切,靠的便是坚守学问、人师世范的大师们。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取代不了大学与大师的经典魅力。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明升中国app报》 (2012-12-05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