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前不久召开的院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要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和研究所评价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经费保障,减少检查评估,保障科研人员80%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这一系列提法,确实切准了当前app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的一些痼疾,体现了对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尊重和对app研究规律的尊重。尤其是确保科研人员80%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与“我只有1/3时间做科研”的现象对照,让人心向往之。
实际上,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在实验室“磨练”的博士后,他们从事科研的时间并不少,许多人甚至超过80%。对他们而言,坚守实验室是他们做出高影响因子论文、未来找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的主要途径,他们中的很多人参与导师或者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科研活动,是实际操作层面的主力军。
“80%”,针对的应该是那些处在黄金期、已经有一定成绩的科研人员,如:课题组组长、实验室主任、项目首席app家,等等。这些挑大梁的青年、中年app家,或许“跳一跳”就能摘到更大的“苹果”。但在现实的科技体制框架和创新文化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是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验室,而是忙于申请课题、争取经费、应对检查,以及“协调”各种各样的关系上。在官本位依然在科技界有一定市场的当下,许多人还在“走行政路线”和“当app家”的两难选择中纠结。
正因为如此,中科院“80%”的提法,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会让许多科研人员欢欣鼓舞。如果能让这些改革举措尽快落地,从而提振科研人员对国家科技事业的信心,自然是功德无量。
然而,实现“80%”的指标绝非易事。科研处长在主席台上指点江山,app家们在台下“聆听”;当“院士评选是否公正”成为社会热点、院士威信遭遇质疑;当app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注册成为现有科技评价被诟病的论据……这些现象或许证明,app家真正缺乏的,不是80%的时间,而是100%的信心。信心浓缩着科研人员对科研体制和体制之上的文化的认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憧憬。
由此观之,保障科研人员80%的时间搞科研,确实是一个大胆的理想目标,绝非中科院一个部门之力所能实现。值得期许的是,今年我国将推进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院士选举办法等有望进一步修改完善。人们盼望着,相关部门能着眼大局、联手努力,尽快革除现有的科技体制痼疾,培育起良性的创新文化,让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前途、对国家科技事业更具信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