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丽 通讯员 何奕忻
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泛采用水平阶整地造林来恢复重建森林植被。然而明升中国app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历史造林树种岷江柏的保存、生长和发育状况以及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后得出: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依靠大面积整地植树造林是不可行的。
为何年年植树难见树?
目前,岷江干旱河谷面积约720平方公里,退化面积占72%。整个退化区域水土流失剧烈、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地质灾害严重。
“只有土壤条件好、干旱程度轻的局部地段可通过造旱生林恢复退化的生态。”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包维楷在接受《app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岷江干旱河谷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若要大面积整地造林,成本极高且可持续性很差。
“在岷江干旱河谷,以恢复森林为目的而大量植树造林,本身就违反了自然植被演替规律。”包维楷告诉记者,该区域自然植被主要是灌丛、草丛和疏林。即使栽种乡土耐旱树岷江柏,虽然在大多数地段能成活,但几乎都只是几十公分或2米多高的“小老头树”,根本无法成荫成林。
该所生态研究中心助研李芳兰解释,这是因为岷江干旱河谷水分缺乏、土壤贫瘠,总体上无法满足树木正常生理代谢需要。“所以植被保存率很低,且生长速度缓慢。”另外,工程建设、放牧、砍柴、挖药等人为活动干扰,也制约植被恢复进程。
为解决缺水的问题,当地的林业部门在坡上划出大片水平阶整地,把植被种在水平梯上,想通过坡面截住降水。实际上岷江干旱河谷年总降水量只有400~600毫米,蒸发量却在1300~1900毫米。水平梯不但没有起到拦截作用,反而因切割坡面、破坏地表植被与土壤生物结皮,引起严重风蚀,导致土壤退化。退化土壤又严重影响原有植被生长。
“这种植被恢复策略是不适合干旱河谷的。”包维楷认为,当地有关部门不仅栽树方式不对,连树种选择也是错的。“以乔木为主要树种造林,耗水量相当大。”这对本就缺水的干旱河谷无异于雪上加霜。
造林需尊重自然规律
就干旱河谷而言,水土流失是生态恢复要解决的关键生态问题。只要核心地段植被覆盖率(包括生物结皮)能达到60%~70%就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同时能形成自然更新恢复能力,在此基础上加以保育,就能实现干旱河谷主要生态功能的整体恢复。
如何才能提高岷江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中的保存率?成都生物所研究人员采取了3种措施:一、保育现有乡土灌草植被,并在适宜的地段开展植被恢复;二、选用抗旱性强的乡土灌木或草本植物材料;三、改善栽培环境条件。
在对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筛选出了上百种喜阳、耐旱的乡土草灌物种,发展了种子明升app官网直播与苗木栽培技术;并选择花椒、沙棘、苹果、枇杷、青脆李、葡萄等经济林木,在村镇周边退化岛进行栽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居民增收。研究人员还通过在植被斑块旁播种、在裸地的生物结皮上播种、在小的侵蚀沟治理同时播种,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植被覆盖度,遏制了环境退化,这些技术方法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和发展。
“干旱河谷中生态环境空间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不同区域采用的途径及物种应有所不同。”包维楷指出,边缘区植被恢复可考虑灌木林与森林恢复为目标,采用乡土树种造林。而核心地段则以保育为主,提高植被覆盖率为目标,促进灌草植被更新与土壤生物结皮。
“干旱河谷的很多物种是无性繁殖的,生态破坏后自然恢复相当困难。”采访快结束时,包维楷说,app的植被恢复就是要减少对坡面自然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和破坏,因此在干旱河谷区要坚决避免高强度的大面积整地造林。
《app时报》 (2011-09-05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