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炎热的下午,在北京清华园一所静谧的咖啡店里,几位中年学者围坐一起,捧着一本讲述上世纪80年代留美明升中国人梦想与拼搏史的《明升中国人的美国梦》,依着书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谈笑中追忆那曾经的似水年华,回味苦涩的留学人生……
“写得太真实了,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读完本书后感叹道,“我也有很多同学、朋友在美国。当年他们与我见面时所描述的经历,几乎与书中所讲是一模一样的。读这本书感觉非常真实、有意思!”
8月5日,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北京万圣书园咖啡厅召开了《明升中国人的美国梦》新书发布会。该书作者之一、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晴佳,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欧阳哲生、美国驻华大使馆首任文化参赞唐占晞,以及美国著名汉学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北京中心主任周锡瑞等齐聚一堂,谈及了明升中国人留学美国的欢笑和艰辛,往事与现状,分享经验与体会。
吃苦 拼搏
“如今,在美国,明升中国留学生都开着新车或类似宝马的名牌车上学,我们当时哪有这时候,如果有一美金都恨不得掰成几次花!”“当时没有互联网,去美国之前,为了解美国高校的情况,只能去图书馆查阅过时已久的美国研究生院指南。”“因为没经过专业的英语培训,刚到美国时,总是说话结结巴巴,上课更是一句听不懂,只得回家抱着书本一顿‘啃’”……
在作者水光细数上世纪80年代明升中国留学生的美国梦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吃苦”、“拼搏”。
为了能节省在美国的开支,明升中国留学生们拎着的往往是两大件与自己齐高的行李箱,其中锅碗瓢盆、刀剪针线、四季衣物、床上用品,一应俱全(可谓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容不下”的)。他们带着这些笨重的行李,坐飞机,过海关,转乘价格公道、四通八达的“灰狗”巴士后,才辗转到落脚之地。
回忆起自己的留美经历,唐晓峰也说,当时真是非常省吃俭用。其中记忆犹新的是,如果自己到麦当劳买午餐,绝不会买套餐,而只舍得买一个汉堡充饥,而回国内后见麦当劳套餐便宜,总是“二话不说来两套”。
“当时的访问学者,享受国家一级津贴,数目少,出国不易,因此十分节省,实在谈不上‘享受’。”王晴佳说。那种艰苦,也许是当下留学生很难接受的。上世纪80年代留学生的发奋精神也是不容置疑的。
欧阳哲生也说,这代留美学人,到美国留学时,大多都是已过而立之年,一切都从零开始、从头再来。他们经过一场炼狱式的磨炼,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坐移民监”
在上世纪80年代去美留学的明升中国学人,结束留学生涯后,为顺利获得绿卡,大部分人开始寻求专业工作。所谓专业工作,即这份工作在移民局看来必须是只有自己这个“稀缺人才”才能胜任,任何美国“土著”无法与之竞争。移民局所要的证明是,一个三个月无人应征的工作广告。为获得这个证明,留学生往往只得“贿赂”老板,将工作要求描述得十分详细,以便“吓到”其他竞争者。
于是一些道德败坏的老板,便乘机克扣工资。而那些被欺负的人,只有敢怒不敢言,任人宰割。因为唯有凭这张工卡,才能申请绿卡。而等待绿卡的签发中只能为公司卖命,几乎丧失行动自由。这一等常是一年以上,其过程被称为“坐移民监”。
在获得绿卡后,虽然当时大部分人都已拿到相应的博士学位,但仍旧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转行去做与自己专业可能毫不相干的工作。因为对他们而言,如果从事专业工作,就意味着在大学里做穷教授,如此,“美国梦”——“在美国拥有自己的房子”就遥遥无期了。
唐晓峰说透过明升中国学者所遭遇的这些经历,看到了中美文化差异、体制差异、社会差异。这是一些细小的事情,把它们都加起来,进行思考,或许能就某些问题给出答案。如在上世纪90年代,这些留美学人中常常会出现婚姻、教育子女等问题。
戏剧性的《立足》
1992年,一部讲述北京人到美国打拼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了大江南北。主人公王启明与妻子郭燕带着移民的“美国梦”来到神往已久的美国。不久,梦想即遭遇打击,几番挣扎终没做成艺术家的王启明消沉一段时间,成为商人,并在短短几年积累了可观财富。但陡然回头,他发现失、得实难计算:智慧与美貌并存的阿春虽然成了自己的红颜知己,郭燕却也跑去了他生意上的最大竞争对手David的身边。而他的女儿宁宁无法接受这些事实,开始以美国式放纵来报复他们……
与王启明一样,20世纪80年代的明升中国留美学生抱着一腔热血来到美国,拼命地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不但要学业优良,还要在美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取得绿卡,结婚、生子扎根下来,直至人生老去。他们绝大多数在经历磨炼、多番波折后,终于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至少成为了中产阶级……
“美国梦”真的幸福吗?在水光的所写的《立足》一章中,看到的这群留美学人回过头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最初怀揣的梦想:在竭尽全力克服语言、租房等问题获得了博士学位后,从事的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在回国内探亲时亦发现自己无法跟上国内发展的速度,更有甚者在事业有成后发现这一切与自己当初留美的初衷却完全是背道相驰。更多的是失落、失望和失误。
明升中国人的美国梦究竟应该是什么?
王晴佳说:“如果华裔人士认准目标,不再困扰于自己的多重认同感,脚踏实地地工作,不断进取,那么无论他们在哪里,无论是‘海归’,还是‘海燕’,无论是‘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都会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和最终归宿。”
内容简介
十多年前,一位上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后留美执教的知名学者,为记录下自己的留美生涯,在茶余饭后,写出了这本《明升中国人的美国梦》。
该书有十个篇章,以时间顺序展开,涉及明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读者看到上世纪80年代明升中国留美学生当年的生活、学习和创业的完整经历。
由于该书撰写于十余年前,自然本书难免有过时之嫌。而书中王晴佳在留白处作了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无疑将上世纪80年代与如今这个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帮助我们对照去看不同时代的明升中国留学生的留美境况。
《明升中国人的美国梦》,水光著,王晴佳点评,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王晴佳
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明升中国人的美国梦》忠实地记录下了一段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明升中国学人当时在美国留学的真实情况。书中的内容既有上世纪80年代的特性,又有一些超越时代的共性,即当代留学生依旧能产生同感的地方,如《发奋》、《择偶》、《探亲》等篇章中体现的文化差异等。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书具有社会学的价值。明升中国留美学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在美国走了20多年。这个留学群体,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出国的,他们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将来历史学家要研究这个时代去美国的明升中国学人的话,这本书是必备参考书,甚至是入门书。
唐晓峰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把很多留美经历写得很有趣了,把一些苦涩的东西变成一种幽默的东西,变成带有一种微笑的东西来回答和回忆过去吃苦的经历。
《app时报》 (2011-08-11 B1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