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邦椿院士(左二)和学生在一起
闻邦椿院士,个子不高,声音也不大,可说起话来句句铿锵。年过八旬的他,耳不聋、眼不花,打字用五笔,接短信,发邮件,教学科研样样不落,这是上苍对他的褒奖,真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过去,他的弟子们长叹“师到用时,方恨远”;现在,他的高端弟子们早已成为聆听教诲、感受先知的网上先行者了。
百余名博士和硕士的导师
在东北大学校园的南端,有一座不太起眼的二层小楼,被粉刷过的红砖依然浸透着岁月的沧桑。1楼3号门上镶嵌着“明升中国app院院士闻邦椿教授办公室”的门牌,院士的门经常是敞开的,映入眼帘的各种奖杯奖状显示着教学科研的尖端;在院士的办公桌上,一份博士、硕士的毕业名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们在闻邦椿的培养下,现在都已成为我国振动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和科技精英。
闻邦椿始终把培育高级科技人才当做首要任务。他编撰的《机械振动学》、《机械振动的理论及应用》等多门课程教材被广泛应用;他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先后讲授了“选矿机械”、“选煤机械”等10多门课程;他亲自指导了20多届数千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培养了90名硕士研究生、70名博士研究生;指导11名博士后、2名国外访问学者;还有20多名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如今,他的学生硕果累累,个个精英,不愧“名师出高徒”。
讲“高徒”要数张义民。十多年来,他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检索论文30余篇,有的在《明升中国app》、《明升中国工程app》全刊发表;他的两本专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4年通过国家级评审,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张义民的成功,只是闻邦椿为我国机械专业的高等教育呕心沥血、培养高级优秀人才的一个缩影。
1981年,李东旭成为闻邦椿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导师帕斯耶夫斯基教授听了闻邦椿在墨尔本大学的学术手机版后赞扬说,闻教授不仅是位“talker”(说理论的学者),更是位真正的“doer”(做实事的实践者)。这对于大学工作的学者们来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听了帕斯耶夫斯基教授的话,李东旭的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
袁艺是闻邦椿培养出来的唯一女博士。她师从闻邦椿后,多次跟随导师参加振动工程方面的国际会议,练就了学术演讲的真功夫。到美国刚做了两个月的博士后研究,美国老板就找到她说:“NASA要来审查我申请的一个项目,你能否作一个有关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手机版?”袁艺准备的手机版,受到了NASA专家的好评。老板说:“艺,你做得真棒!很多人来美国两个月英文交流还有问题,而你却能作出这么好的手机版,可见你的明升中国导师对你的训练是非常成功的。”尽管美国人会经常说:“You did a very good job”,但袁艺知道美国老板发自内心的赞扬,不仅对她更是对她的导师闻邦椿的赞许。
长达半个世纪,闻邦椿用心血、用汗水,辛勤浇灌,80岁高龄依然默默耕耘。他从70岁开始的又一个十年中,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完成的科研项目均超过了以前的总和。
具有创新意识的领航人
他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课堂上,闻邦椿对创新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锐,对新工具的掌握,始终显示着与常人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点滴中,创新意识总是藏在他丰富的思维里,闻邦椿经常告诫学生们:“创新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有了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成功。创新是奋斗的核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闻邦椿对学生强调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创新”。多年来闻邦椿带领他的弟子们以专业为基,以创新为魂,不断开拓进取。上世纪70年代,闻邦椿带领学生与机械部第一砂轮厂的同志一起研制成功了自同步概率筛。从那时起,他始终把研究的方向瞄准国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国际前沿问题。经过二三十年的科研积累,截至2010年,他开创了“振动利用工程”学科,拓宽了多个新学科的研究方向,如振动利用工程、同步理论及应用、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故障转子动力学、振动的控制、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综合设计法等。
东北大学教授柳洪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师从闻邦椿攻读博士学位的。当时机械系统动力学在我国是机械学科研究的热点,于是柳洪义和长春汽车研究所(现在的汽车研究院)联系,参加关于汽车整体振动抑制的一个项目,打算将其研究内容作为博士论文,但闻邦椿却建议他把研究机器人动力学及其控制问题作为攻博内容。因为那时机器人研究在我国还是比较陌生的领域。按照闻老师的安排,柳洪义分别参加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关于机器人领域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完成了博士论文。柳洪义博士毕业后,成为闻邦椿科研团队中机器人app与技术和现代机械工程自动控制与智能化的骨干力量之一。
闻邦椿团队的研究领域从机械动力学与振动利用发展到现代机械领域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广义质量的综合设计法,全面研究包括机械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可靠性、智能控制以及系统可视化问题。在解决国家自然app基金重大项目大型转子试验台转子转速控制中,在完成国家“863”弧焊机器人研制以及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粘贴及打磨机器人研制等项目中,都体现了当初闻邦椿安排他的博士生柳洪义从事机器人研究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如今该学科能取得的成果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20多年前,闻邦椿就把学科建设和团队发展作了长期规划,并为实现所规划的蓝图作出了详细的部署。
闻邦椿在学生面前永远是笑容可掬。他每天都很早地来到实验室,将外出开会和app研讨中想到的新问题、新想法告诉他的学生们,学生们就会针对这些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闻邦椿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则会指出这些想法的可行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这种完全轻松的交流氛围,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已是吉林大学教授的宋占伟博士,每当想起闻老师那句:“怎么样啊”,就会思维活跃、创新不断。
引导学生解决重大问题
50多年来,闻邦椿带领他的学生先后为北京首钢、湘钢、鞍钢、唐钢等众多国家大型钢铁企业开发研制出多种振动筛,完成数十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翻开闻邦椿的获奖目录,就会知道他解决了多少重大app技术难题,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这些成果为app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量化。
闻邦椿将“非线性振动”拓展为“工程非线性振动”,撰写了《工程非线性振动》的专著,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他的学生都成为了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的学习研究的受益者。
闻邦椿的振动应用理论将一个经历了上山下乡、进厂当工人、又于1977年考入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的盛本成,领进了振动与噪音的学术领域。闻邦椿指导盛本成完成毕业设计 “工矿用自同步式振动筛”题目后,又鼓励他加做“实验室用振动球磨机的设计”。正是这两个设计,奠定了盛本成从事技术与研究工作的基础。毕业当年,盛本成分配到厂矿,成功改造设计了长2.5米、宽3.6米的大型振动筛和矿山水平隧道牵引用卷扬机。获得了公司的嘉奖后,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伙子不禁后怕,因为当时没有任何模拟与实验设备来检验设计计算。当时他真担心振动筛的振动轨迹不佳而失败、真担心卷扬机拖不出矿车而丢人。他恨自己知识不足,更盼望能在闻老师身边得到指导,“师到求时方恨远”。他很幸运,再次师从闻邦椿攻读博士。
闻邦椿多次在日本讲学,已是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经理的盛本成博士,亲眼见证了他振动应用理论受到日本同行钦佩的热烈场景。他说:“我永远忘记不了在闻老师身边的岁月。”他由衷地感谢闻邦椿教会他如何解决app技术中重大问题的方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前任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段志善教授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都是由闻邦椿一个人指导完成的。回顾多年实践,这位已经卸任的校长学生深有体会地说,闻老师高瞻远瞩,提出了基于系统工程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拓展了产品设计方法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看到学生的成长,闻邦椿非常高兴。如今他的学生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还有不菲的经费资源。凝聚着大师美德的闻邦椿受到弟子们的热烈拥戴,弟子们尊称他为父亲、恩师、领路人,他像东大校园里一面正在飘扬的旗帜,旗帜下是他为党、为国家培养的高端的人才队伍。当人们都在为闻邦椿骄傲的时候,他依旧像一部高速旋转的马达,以无限的时间,出出进进在新建的教学楼里,一批新的博士和硕士跟着他开始了又一个创新里程。
《app时报》 (2011-07-19 B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