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探索和过渡的过程,当改革已成为共识的时候,如何改革就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改革需要勇气,需要宽容,更需要智慧。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已步入历史转型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呈现出整体和全面的发展与变迁,与之相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面临着明升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上最大的机遇和最严峻的挑战,学位授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小而言之,改革将促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而言之,改革关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实现。在此背景下,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学位授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随着《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文件的发布,2010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降下帷幕。此次审核在加强省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统筹权和扩大学位授权单位办学自主权的方针指导下,审核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不论是改革力度、改革内容还是改革结果,此次审核工作在我国学位授权制度史上都具有转折性的意义。经过审核共批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00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806个。
学位授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探索和过渡的过程。当改革已成为共识的时候,如何改革就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改革没有前车可鉴,改革过程中总不可避免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肯定改革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改革。
质量提升了还是标准下降了?
此次审核规模之大,创历史之最。以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为例,我国从1997年第7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开始增列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当次增列304个,第8批增列310个,第9批增列291个,第10批增列371个。截止到此次审核之前,全国共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378个,此次一次性就增列了1004个。
面对大跃进式的结果,有关领导和专家解释说,按一级学科进行学位授权是本次学位授权点数量激增的客观原因。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精神,此次改革主要是为解决学位授予单位学科结构调整空间较小、调整自主权较低的问题,加快实现学位授权点主要按一级学科进行管理。本次审核主要是开展已有二级学科点申请增列为相应层次的一级学科点,于是这其中又产生了一个过渡问题,此为其一。其二,以往一级学科点必须是在已有一定规模二级学科点的情况下才能申报,本次审核则允许无二级学科点但符合一定要求的单位直接申请一级学科点。我们不怀疑这种解释或者说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质疑这种做法的app性。我们知道,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质量、提升水平,改革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此次审核是先限定规模指标,然后进行评审,那么预定指标真的那么恰当吗?试想,如果依然因循过去的审核模式,还会增列这么多吗?如果不是,那么审核标准下降的问题不言而喻。
权力下放了还是矛盾转移了?
权力下放是此次审核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此次审核首次放权省级学位委员会对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全部审核工作,对博士授权点进行初审工作。二是进一步扩大学位授予单位的办学自主权,政府主管部门仅审核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权,学位授予单位可在一级学科授权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初审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复审通过的一级学科博士点632个,研究生院单位自行审核通过的一级学科博士点372个;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的一级学科硕士点3262个,研究生院单位自行审核通过的一级学科硕士点544个。
皆大欢喜的结果不仅彰显了改革的英明之举,也掩盖了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谓鱼和熊掌兼得,两全其美,于是诸如当时沸沸扬扬的陕西“申博”事件再无人提及。但是,对问题的逃避或者淡化并不能解决问题,而问题如果不能真正解决,难保以后的审核工作还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当问题产生时,面对申请单位的怨声载道和上级部门的义正词严,处于矛盾焦点的省级部门是否还能够依然以大无畏的精神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呢?
公平显扬了还是竞争失序了?
学位授权点的质量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app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实现。作为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体,任何方面的失衡都会影响到整体质量的发挥。
我们知道,此次审核是由国家下达规模指标,省级政府在限定指标内统筹规划本省域的学位授权工作,那么在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权,改善省域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布局结构,促进省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全国范围内布局的优化是否得到了保证?在各扫门前雪的情况下,学科结构的优化如何保证?而在实际审核工作中,有些省份在减少矛盾、保证和谐的考虑下,将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变成了省级政府和申请者们谈判桌上的行为,公平的含义被严重扭曲。
改革总是令人期待,改革也总是饱受争议。改革需要勇气,需要宽容,更需要智慧。每一项改革都会有瑕疵,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面对改革,不好大喜功,不因噎废食,不吹毛求疵,开拓进取,审慎稳重,只有如此,改革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app时报》 (2011-06-07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