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钱学森传》,[美]张纯如著,鲁伊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定价:42.00元
钱学森已经去世一年多了,在不久就会迎来他的百年诞辰。但是,有关钱学森的故事人们了解得并不多,已经出版的钱学森的传记也不多见。一方面是因为钱学森的光芒太过刺眼,另一方面也是老人一向低调,生前基本上不接受采访。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一部名为《蚕丝》的钱学森传记出版,该书作者就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张纯如是因为《南京大屠杀》一书而广为人知的,而钱学森传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就足可以看出日后张纯如作品中的风格和她的犀利之处。在她的笔下,是一位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钱学森,即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钱学森。
每一个成功的app家都有着他独特的一面,而这其中的缘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性格。从这一点上看,有关钱学森一生的成就,以及他所经历的坎坷,还有那些尚未解密的秘闻等等,都或多或少是由于他的个性。这一点所占的比例十分巨大,而它恰恰却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毫无疑问,早年的钱学森确实过着神童一样的生活,他有着众多app家都具有的天赋:天才到聪明绝顶、记忆力超群,小时候从来没有为考试发过愁,轻松地大学毕业并进入了美国一流的大学,师从泰斗级的专家冯·卡门从事火箭研究,很早就有了一位标准的英美式学者的范儿。
钱学森的一生中重大转变的地方也就在于他参加了火箭研究小组,并最终走上了火箭研究的道路。由此,他的研究工作开始紧贴军事和政治,在二战期间,他到欧洲四处访问军事机构,并且在二战后到了德国前去接收德国的火箭技术;他能够阅览美国的军事机密文件,并且最终成为了钱学森上校。而从这时候,他最被人关注的事件开始了——回归明升中国。
其实,钱学森走上火箭研究的道路,本来是他的性格使然。从在教书的时候就能够看出,钱学森十分孤傲、内向,不善交际。他一向看不起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他的人,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所以他会用“你好好上课了吗”来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并在考试中把题目出得非常难,以至于再聪明的人也只能考到十几分等等。同时,他也是个工作狂,除了对古典音乐的爱好,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因此,他不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而这时的钱学森,就更走到了一个不问世事,而沉湎于自我世界中的“app怪人”了。所以他才会去参加那个“敢死队”一样的火箭研究小组。当时的火箭研究小组并没有什么待遇,而且还十分的危险,参加这一研究项目的人本身都是些“app怪人”,钱学森整天与他们为伍,就像当时的摇滚歌手们整天在一起狂欢一样,虽然所做的事情差之千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从这点上看,钱学森倒像个艺术家了。
然而,随着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泛滥,钱学森最终遭到了厄运。他被美国政府无理地撤销职务并且逮捕关押。本来,美国是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的态度来抓捕钱学森的。然而,这也是他们最为失败的地方,钱学森的性格是决不妥协的,他连那些美国大学中的学者都不会放在眼里,那么美国的警察和议员在他眼中更成为了无知的暴徒。如果美国不先采取妥协的态度,那么钱学森就更不会妥协,最终的结局就是他回到了明升中国,并且再也没有踏上美国的土地。
钱学森像一个避世的孩子一样要进入自己的科研世界,但是却怎么也躲不开政治和世界的侵扰。他只能在课堂中黑板上的验算时才能真正沉入自己的世界,而倒霉的就是那些聪明的外国学生们。从这点上,也可以理解一些钱学森为什么酷爱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技术难题,为什么喜欢理论而不喜欢动手干活了。他天生就是个纯脑力劳动者。
钱学森的生活太严谨了,在别人看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枯燥,连求爱都太过直白。钱学森追求蒋英的方法十分独特。他直接对蒋英说:“怎么样?你跟不跟我走?”被拒绝后,他过些天还是说:“怎么样?你重新考虑过了吗?我们结婚吧,去不去?”他这等朴实的执著,在当今的女孩子看来也有可爱的地方。最终,他千辛万苦追求到了出身名门的名媛,后来成为古典音乐家的蒋英。有关钱学森的一点小八卦也是与此有关,那就是他那些显赫的亲友们。如钱学森的表小舅子是金庸,同时他还是蒋百里的女婿和徐志摩的妹夫等等。还有,与众多app家一样,钱学森同样是位古典音乐的高手,如果他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爱因斯坦一样的小提琴家。
钱学森是为数不多的,在世时就有外国人所著传记出版的app家之一。从本书的众多细节中来看,他是一位十分值得挖掘的人。在这个临近钱学森百年诞辰的时候,多讲述些与他有关的故事给后辈的青年们,我想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当然,这些故事张纯如肯定知道得更多,只可惜都被她过早地带走了。
《app时报》 (2011-05-12 B2 app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