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华大学计划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
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
4月8日,清华大学,工人搭建百年校庆典礼的舞台。浦峰 摄
4月8日,清华大学主教学楼前,工人在搬运搭建百年校庆典礼舞台的零部件。浦峰 摄
在昨天(4月8日)的清华百年校庆手机版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清华百年培养17万人
再过15天,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曾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依然保持着美国高校的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因此百年校庆日为4月24日。百年间清华培养的优秀人才17万人。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具体指标。”不过陈旭列举了清华对“世界一流”的理解: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层次;人才培养、app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为明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形成明升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学文化。
清华国际排名50左右
陈旭表示,不会刻意追求大学排名,但“排名是可以参考的”。近些年的一些国际大学排名显示,清华通常都在50名左右。陈旭还说,能源、信息、明升m88、材料、艺术设计、经济管理、建筑与民用工程等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早日建成世界顶尖的一流大学,未来十年,清华将实施人才引进“221计划”,引进杰出海外教授、副教授200名,支持校内从事基础研究青年人才200名,支持优秀学术团队中的中青年领军人才100名,提高师资和科研水平。同时,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也将在本月启动,优秀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师从丘成桐、朱邦芬、姚期智、郑泉水、张希、施一公等著名学者。
清华推出19场大型活动
清华百年校庆办主任张毅还透露,校庆期间预计将有五万余校友返校。目前已确定集体返校的班级中,年龄最大的校友已毕业60周年。
未来15天,清华将举办“清华大学星”命名、校庆晚会等19场大型活动。此外,海峡两岸清华还将同贺百年,在各自的校庆晚会上,两校学生也将联袂出演。
清华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风:行胜于言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教育理念: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
1912年 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 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 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84年 设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
1999年 恢复法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2年 在传播系基础上建立手机版与传播学院
【数据】
清华的毕业生或在清华工作过的校友中,在1949年以后涌现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1人;50名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26人。国务院总理1人,副总理9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逾280人;全国人大常委76人,其中委员长1人,副委员长7人;全国政协常委116人,其中政协副主席13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获得者6人;中科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14人;共和国将军96人。
■ 热点1
校长不是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校方表示,一向重视“教授治学”
“山东大学等高校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引发关注,昨日的手机版发布会上,也有记者提及此事。对此,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并不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是钱易院士,有一位副校长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本身是学术造诣很高的教授,同时肩负学校领导班子同学术委员会沟通、联系的作用。据了解,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表示,学校一向重视“教授治学”,老清华就有这样的传统。现在清华如果要设立一个新学科、新院系,或者聘请一位著名教授,都是在学术委员会上进行讨论,不由校长行政意志决定。“这位副校长也会把学校的一些意见比较顺畅地带给学术委员会,而不是替学术委员会做出决定。”
在有关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上,邓卫认为,“去行政化”就是把校长书记的级别给去掉的观点简单化了。他说,“去行政化”实际上就是指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大学自身发展规律来办学,而不是以行政命令来办学,“这是最根本最要害的问题”。
邓卫承认,清华在管理体制上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一定差距。但他说,自己在清华学习工作20多年,“没有感觉到这里有深深的行政化色彩”。
■ 热点2
清华校方回应“蒋方舟信件”
蒋方舟称北大清华学子是“既得利益者”;校方表示值得反思
《看历史》杂志最新一期做了“百年清华”专题,在“给清华的一封信”的部分,清华手机版与传播学院08级学生蒋方舟撰文说,北大清华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昨天,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表示,蒋方舟同学在信中写了一些感受和体会,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学校需要认真反思。但她同时还说,随着每个人融入学校集体,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的变化,对学校的理解会慢慢加深。“清华精神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完全掌握了。”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也看了蒋方舟的这篇文章,“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相信每一个清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母校是深深的热爱,爱之越深,责之越切。”
■ 回访
蒋方舟:学校的表态让我很高兴
蒋方舟昨天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清华校方有关“爱之深责之切”的判断是让自己感到很高兴的表态,“我的出发点确实也是建设性的。”
蒋方舟说,自己的文章不是战斗檄文,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事后大家的讨论远远超越了这封信,也远远超过了清华,“信中所讲的问题是高校的普遍现象”。
蒋方舟承认,可能出于自己“身在此山中”,文章可能会有褊狭的地方。但她坚持认为,不管是作为清华人还是明升中国人,“首先是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所谓的集体荣誉感不能代表个人判断。”
蒋方舟理解陈旭的说法,“我觉得毕业前和毕业后的感觉也会不同”。但她仍坚持文中对目前学校状态的描写和感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