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陈家兴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8 12:43:39
选择字号:
媒体评论:取消博导评聘 释放学术活力
 
好的制度能够释放生产力,坏的制度则会束缚生产力。教育领域的博导评聘制度,历经几十年的学术实践,似乎正从好的制度向坏的制度转变。作为因应之策,最近清华决定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1000多名副教授将有资格担任博导。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解释称:近年来学校副教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很多人都具备了指导博士的能力。很多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要他们熬到50多岁才能成为正教授,才能当博导。
 
这样的情况,就清华的具体个案而言或许如此。人的学术水平成长提升,需要时间洗练,自有其过程,自有其一般规律。只有极少数人逾越常规,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能登上学术高峰,这是特殊规律。历史地看,无论哪一个时期,也都有这个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会出现年纪轻轻其学术水平就整体性提升的异常情况。
 
正是基于对这些规律的认知,运行数十年的博导评聘制度,也就相应地设定学术层级与门槛,把滥竽充数者、水平不够者坚决排除在外,以使培养的博士生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与高度。它在当初所以被作为一项好的制度而确立,就在于这个严格的质量控制。它的不好的一面,或在于没有为那些遵从特殊规律的高水平的年轻学术人才辟出一个担任博导的制度管道,以至把这些人排除在外。
 
如果说在几十年的学术实践中,博导评聘制从好的制度变成坏的制度,以至要被取消,一个可能的先天性基础缺陷就在于,它建立在教授这个职称评定制度之上。基础有问题,也就容易连带出问题。这些年来,职称评定恰恰出现了许多不app、不合理的情况,比如只看论文数量不看论文质量,搞论资排辈,除极少数的破格之外,大多数人基本靠“熬”才能终成正教授之正果,也才有当博导的资格。当职称与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便沾染了各种人情因素,对应的学术含金量就下降了。
 
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清华决定取消博导评聘制,显示其释放高水平的年轻人的学术活力之用心。然而,取消这一制度在能够释放学术生产力的同时,又焉知不会同时在另一个层面束缚学术生产力?这一制度取消后,据称是在学校的层面不作管理,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再由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招生目录。这个核定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博导标准面临重新洗牌。
 
鉴于学术领域“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等问题的存在,同时越具体到学科院系就越出现这种情况,那些有学术血缘关系的人会更多地获得资格,这就使博导资格核定的公正性、app性有所削弱。在这个意义上,清华对博导评聘制度需要做的是“改革”,只需把博导评聘的资格扩大到面向所有副教授,就既解决了其基础的先天性缺陷问题,又保留了这一制度的原有的公正性、app性品质。
 
(作者 陈家兴 特约评论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