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商西 叶舒婧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2 16:06:44
选择字号:
五旬菜贩为研究族谱求学北大 不求文凭只为圆梦

范国梁在北大图书馆看书。记者王苡萱摄
 
“以前觉得北大遥不可及,没想到我终于来到这里!”2月21日,52岁菜贩范国梁走进燕园,在中文系教授和浙江同乡的陪同下,进图书馆看书,到未名湖留影,还在蔡元培先生像前三鞠躬。
 
“正是从蔡校长开始,北大沿袭兼容并包的传统,像我这样的人才有机会进课堂旁听。”仅读三年小学便因贫辍学的范国梁,自幼爱好文史,靠看书自学。此次抛妻别子只身进京,不图名利,不求文凭,只为圆北大求学梦。
 
瞒住家人进京求学
 
范国梁现年52岁,浙江兰溪市香溪镇人,原以卖菜为生,家中有三女一儿,至今未买车买房,一家人租房居住。“不想让家人担心,在这边安顿下来后再告诉他们。”此次进京求学,他瞒住家人启程。
 
虽为生意人,但范国梁更爱读书,年幼辍学后耕读不辍,尤喜欢研究族谱。在得知自己是宋代教育家范浚第29代孙后,他四处寻找家谱、寻访族人,更迷上了先祖范浚的著作,不仅重印《范香溪集》,还个人出资修葺范浚父亲范筠的墓地,先后花去10余万元积蓄。
 
“过去我没接触家谱,对范浚知之甚少,当我研读他的著作后,对他又佩服又敬仰,我要学习研究并弘扬他的文化思想。”但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范国梁,虽坚持自学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去年,范国梁在网上结识游学北大15载的老乡柳哲,柳哲鼓励他到北大旁听。“我起先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儿,后来听柳哲说了他在北大求学的故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来。”
 
2月19日,范国梁抵京,花720元在香山附近租了10平米左右的小屋,又用8000多元置办电脑、打印机及一些生活用品。安顿下来后,他便迫不及待地走进燕园。
 
古籍室里两眼放光
 
2月21日是北大开学第一天,跟随一群返校的年轻学子,范国梁走进北大校园。这个中年男子脸上可见稀疏皱纹,头发略灰,身穿黑色夹克,侧肩背一个小包,“这是借来的,你说我是不是该去买个书包?”范国梁问同行的记者。
 
中文系原办公室主任张兴根早早来到北大图书馆门前,带领这位五旬“新生”熟悉图书馆环境。在北大旁听多年的柳哲,更是手把手教范国梁如何使用图书馆设备找书。
 
凭兰溪市政府的介绍信,范国梁办了临时阅览证,走进古籍阅览室,他立刻两眼放光,像是见到心仪已久的猎物般,忙不迭地翻阅起来。
 
离开图书馆,柳哲带范国梁来到文史楼,指着橱窗里贴出的课表说:“想上的课可以在这里查教室。”随后,他们轻声走进一间自习室,70多岁的张兴根教授,带着两位50多岁的学生,一起坐下来翻看中文系本科生课程简介,上有每门课的上课时间地点和老师。
 
在未名湖边,范国梁望着一池融冰的湖水,久久伫立,“春天就要来了,燕园的景色一定会很美吧。”初到北大的他无比期待。
 
北大旁听百年传统
 
范国梁在北大教务部了解到,旁听证需按课程办理,每个学分500元,一门课大约需上千元。“先去听课吧,觉得哪门好,如果需要办证,再过来。”柳哲建议说。
 
尽管不需学分,但范国梁仍想先办旁听证再去上课,“有证心里踏实”。
 
一行三人随后来到老校长蔡元培塑像前,一齐三鞠躬。“以前北大也是封闭的,蔡校长开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最早开男女同校的先河,提倡平民教育,北大的校门从此打开。”张兴根教授说。
 
柳哲说,15年前,他挑着扁担带着一身泥土气息走进北大,张兴根教授推着自行车去接他,一把拎过几十斤重的行李,带他租床位、买饭票、办旁听证。“在北大听课这些年,太多老师、学生帮助过我,所以我后来办了京城游学堂,帮助想来北大听课的人们,把这种传统延续下去。”
 
“我想踏踏实实学上两年,将来学以致用,回报北大。”范国梁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