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明明
“比较遗憾的是,我国博士毕业有95%去了机关、事业单位等,只有5%选择去企业,这一现象在博士后群体中也很常见。”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市app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成立十周年大会上,谈及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去向问题,原人事部副部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主任徐颂陶深表感叹。
而北京市科研院的博士后工作站是个例外。
走过十年春秋,北京市科研院博士后工作站迄今已有108名博士后入站,是北京市属单位中培养人数最多的博士后工作站。
尽管下属研究所中很多已经转制成企业,但在这十年的进进出出中,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数据统计,出站博士后中,有近60%的人留在了北京市科研院下属转制所中工作,成了企业技术上的一把手或者优秀的双肩挑人才。
“我们的经验是,坚持完善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体系,采取双导师制的博士后培养模式。给博士后提供独立的发展空间,不仅使其成为学术带头人,更注重科研项目和院属单位的明升化相结合。”北京市科研院副书记、副院长李永进表示。
李永进介绍说,经过遴选进站的博士后大都是理论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风,比较适合做科研,能够引领创新和明升结合的人才,成为北京市科研院服务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这是很多北京市科研院的企业博士后们的共同感受。
王连才刚进入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时,深感企业科研资源和高校院所的差距,这反而坚定了他坚持将专业知识与单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决心。经过五年努力,他带领的团队建成国内首条年产1000立方米空天泡沫材料生产线,实现了向航天部门供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有的博士后在所在单位中科研管理双肩挑,成为复合型人才。
杨大勇是北京市科研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名博士后。十年前,他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留在了北京市科研院下属北京市电加工所工作。他带领团队先后推出5轴联动N850、B50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BDM系列精密数控电火花工具磨床等产品,使得电火花加工中的脉冲电源控制系统实现了由“明升中国制造”转为“明升中国创造”,并成功应用在军事、航天等高尖端领域。如今,他担任北京市电加工所所长,负责全所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
在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中,北京市科研院的这群博士后群体勇于创新,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悉,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北京市科研院先行先试,先后有7家院属研究所将多项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奖励给科技研发和管理骨干创办新公司,提高了博士后群体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促进了一批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以北京市劳动保护app研究所的“地铁用钢弹簧阻尼隔振器” 自主创新成果为例。以博士后为技术骨干的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投资1000万,成功吸引上千万政府股权投资和近2000万来自国奥投资发展公司的社会资本,将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转化为重要成果应用于北京、南京、哈尔滨等轨道交通建设中,公司成立仅半年就创收过亿元。
让创新和明升相集合,让博士后在企业中成长,在企业中成事,北科院的博士后工作站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小舞台,亦能成就大事业。有了这样的舞台,北京市科研院的创新将续写辉煌。
《app时报》 (2011-12-05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