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7日),有网友在南京多家论坛发帖爆料,称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两位副教授,发表的多篇论文疑有剽窃和一稿多投的行为。快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同时该校的纪委也正在调查此事。
网曝:
两名副教授多篇论文涉嫌剽窃、重复发表
几乎在一秒之间,披露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两位副教授涉嫌学术不端的帖子,突然大规模地出现在南京的十多个论坛内,标题都是《世风日下,南京审计学院高校副教授又见学术不端》,发帖人网名都叫“袁怡君”。
帖子称,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郑建新在担任副教授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发表9篇文章,其中4篇属于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另有4篇存在抄袭现象。同时,该校外国语学院大外部主任梁文青在担任副教授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发表1篇文章,与他人合作7篇,其中1篇属于重复发表,另有4篇存在抄袭现象。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袁怡君”还贴出了一张表格。在这张表格中,一共列举了7篇论文,其中郑建新单独署名的有两篇,梁文青单独署名的有一篇,另外4篇都是两人合署,郑建新为第一作者。
被列举的7篇论文,都是关于英语语法等方面。其中,郑建新与梁文青合写的《英语歧义的修辞效果》被反映为“重复发表”,在2005年的11月份,两人的另一篇论文《英语歧义的语用效果》发表在南京审计学院学报上,而在2006年的2月份,标题变成《英语歧义的修辞效果》后,又发表在武汉科技大学的学报上,两篇文章的相似度高达94%。
另一篇郑建新署名的论文《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也被反映一稿多投,这篇论文于2007年6月,分别在广西社会app期刊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上同时发表,两篇文章的相似度也高达91%。
在网帖中,除了这份表格之外,还贴出了所涉论文《英语歧义的修辞效果》和《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影印件,以证明发表在这四份期刊上的四篇论文,其实只是两篇论文而已。记者对比了一下,相似度确实很高,有的段落甚至完全一样。
调查:
网帖所指被剽窃者并不知情
还有5篇论文被指剽窃。“袁怡君”反映,郑建新、梁文青在2006年4月发表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上的《英语语用歧义的美学功能》,是剽窃2002年株洲工学院学报上朱芙蓉等人的一篇论文,标题为《英语歧义的美学功能》,相似度达到41%,还有另外三篇论文,分别剽窃黄雪英、戴炜栋、刘练、唐燕玲等人的论文。相似度最高的达到了47%,最低的37%。而据记者了解,只要两篇论文的相似度达到20%,基本可以认定为剽窃。
那么,“袁怡君”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呢?记者发现,在“被剽窃”的作者名单中,有一些是知名的学者,如戴炜栋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校长,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比较高的威望,还有唐燕玲是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授。
昨天,记者联系上其中的一位作者朱芙蓉。根据网帖的反映,郑建新和梁文青的论文《英语语用歧义的美学功能》,就是剽窃了朱芙蓉的《英语歧义的美学功能》。朱芙蓉现在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她听完记者的复述后,非常生气:“作为学者,怎么能做这种事情?这是搞学术的大忌!”朱芙蓉说,2002年发表的这篇论文她还有很深的印象,是和其他的同事一起合写的,论文涉及英语语法和美学,角度非常新颖。随后,朱芙蓉向记者要郑建新两人的电话,“我要好好核实一下!”朱芙蓉说。
发表郑建新和梁文青论文的期刊是否知情?昨天,记者致电他们论文发表最多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一位编辑表示,一稿多投和剽窃,是他们最忌讳的事情,每篇来稿他们都会进行核实,不过在几年前,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剽窃的论文可能会漏网,“现在专门有检测学术不端的软件,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有的论文都汇入到了这系统中,再把新投来的论文输入进去,相似度高的话,就有可能是剽窃,非常好查。”
不过,这位编辑表示,他们没有接到任何一方的通知,因此郑建新和梁文青没有被列入黑名单,如果有论文投过来,只要质量过硬,还是会给他们发表。
记者在南审的官方网页上发现,在梁文青的先进事迹中写道:“梁文青同志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注重教学研究,历年来,撰写并发表了科研论文十余篇,并参加编书4部。”
对网帖揭露的内容,两位当事人又是如何看待?昨天,梁文青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中。随后,记者打电话给大外部办公室,一位姓范的工作人员接听了电话,记者让她代为转述采访要求,并留下了自己的号码,但截至发稿时,梁文青都没有回应。
记者联系上了郑建新。“我还没看到帖子,无法回答你。”郑建新在电话中说,他很忙,还要开会,暂时没空去看这种网帖,“你不应该来采访我,你应该去采访发帖的人,文责自负,谁发帖,就由谁来负责!”随后,郑建新挂掉了记者电话。
昨天下午,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朝国主动打电话给记者:“我们学校看到网帖之后,非常重视,下午就把两位老师叫来,进行了初步调查。”吴朝国告诉记者,根据学校的初步调查,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据这两位老师反映,也有客观原因,这是因为投稿过去后,期刊的回复周期实在太长,他们以为不会再发表了,又投给了另外的期刊,结果造成了这种现象。
至于是否剽窃,吴朝国表示,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因为这需要专家的鉴定,仅靠相似度多少还不够。吴朝国表示,如果调查属实,会根据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章程严肃处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