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深圳盐田区3月时花费160万元翻修当地6座天桥,数月之后,其中5座出现不同程度质量问题,官方回应称出现损坏主要因天气问题。(11月15日《明升中国青年报》)
深圳官方对有关天桥修补得如此弱不禁风的辩解,很有些天马行空的意思。对质量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给出了4个理由:一是封闭天桥施工交通疏解压力大、市民投诉强烈,多个天桥被迫提前开放,影响工程质量;二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天气寒冷,影响PU胶硬化;三是盐田区地理条件特殊,降雨相对频繁,长期暴晒及雨淋,PU胶膨胀系数与钢板膨胀系数不一样;四是交付使用后,部分市民乱扔烟头、推自行车不走自行车坡道等行为,造成桥面PU胶被烫坏、踏步防滑条受损。
字字句句,多是天气或市民惹的祸。不妨将之细细咂摸。
一者,所谓“市民投诉而被迫提前开通”,此般娇嗔,哪还有半点专业的意思?你是修天桥呢,还是跟着民意的感觉走?再说,又是哪个市民要求工程可以舍弃质量而必须提前通行?
二者,所谓下雨等“地理条件特殊”之说,难道盐田区和深圳市不在一个气候带,别的天桥不出事,唯独这里气候诡异?
三者,所谓“市民乱扔烟头”等归罪法,桥面PU胶就活该如此脆弱,抑或不能选择耐火抗击的材质?深圳的天气,是不是恶劣到了天桥没法“身强体壮”的地步;又或者深圳的市民,是不是天生都是天桥的“破坏之王”——这样的问题,估计问出来都是个冷幽默。
天气属于流行的“不可抗力”,说天气的意思,无非就是说与人为因素无关,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上天够“大牌”了吧,还不够堵上你的嘴?
天桥修成豆腐渣,怪天气不给力,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鲜见。桥塌人亡怪天气,景区滑道事故怪天气,高铁问题还是怪天气……“天气”是最憋屈的孩子,因为你怪就怪了,它也无话可说。尽管老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但人祸或者天灾,在糊里糊涂的制度面前,永远是个可资潜规则的谜语。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古人做事情很知道研究天气,但为什么我们的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在打桩立项的时候,却总是“忽略”天气因素呢?难不成这本身就是一道屡试不爽的“免死金牌”,只要马脚藏得好,是非臧否“天”知道?
《app时报》 (2011-11-16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