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司马童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15 9:11:36
选择字号:
评论:莫让“文艺白菜价”导致“创新复制化”
 
司马童
 
手机版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11月13日《新京报》)
 
国内文艺作品九成属于模仿和复制的突出“短板”,虽然有着一些创作者自身的因循守旧、急于求成等原因,但似乎更该关注一下文艺作品之外的“复制生态”。这其中,至少要强化两个抓手:一是通过监管审查的鲜明指向,不使那些“文艺复制品”轻松过关;二是加大文化激励的力度,别让“文艺白菜价”导致“创新复制化”。
 
文艺作品的监管和审查,无疑是切实改变“复制生态”最具威力的第一道闸口。近些年来,不少创意平庸、创新乏力的文艺作品俨然成了国内的“主打产品”,很可能是由于一定程度上,监管审查层面对于“复制”的过多宽容。
 
某些创作者由此“悟”出了“复制更保险”的认识误区和假象。所以,监管审查机构从一开始就应该从严从紧,让那些复制痕迹明显、复制意味浓重的文艺作品,难再轻易“出生”。
 
文化创作显然无法“不食人间烟火”,文艺作品本身也有市场属性。而从这些年的现实语境和社会呼吁来看,别让“文艺白菜价”导致“创新复制化”,确实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太多事例表明,比起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激励举措,我们目前在版权保护还是创作酬劳等具体的保护保障方面,差距其实不是“一点点”,有时或许可说是隔了“一代代”。那么,当文艺作品的“创意创新”,常常远不如“复制粘贴”更易于出名、更有利可图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文化创作“白菜价”现象,岂能不使投机取巧的“复制风”愈刮愈猛?
 
一言以概之,打破文艺作品之外的“复制生态”,必须要用“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来引导和促进文艺作品的“求新求变”。文化创新能力的改观和提升,无非也是看在“名”与“利”这两方面,若能使锐意创新者更尝“甜头”,更得“实惠”,就不愁“复制生态”的式微和没落。
 
《app时报》 (2011-11-15 A1 明升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