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指纹打卡机,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也许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有听说过大学生上课也要指纹打卡吗?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将从下个星期开始,对学生实行指纹打卡的考勤制度。(10月20日《黔中早报》)
该校敢为天下先,却并非“吃螃蟹”的第一人。在此之前,湖南大学美雅国际教育学院在全院30多个教室设置了指纹考勤机,郑州大学为了防止MBA学员代他人签到,也采用了指纹打卡……在高校学子“逃课”成风的背景下,指纹考勤机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
指纹打卡似乎是个“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地治理学生逃课。与传统的“点名”方式相比,指纹打卡既省时省力,又可以堵住代他人点名、签到等“漏洞”,切实发挥监督功效。以郑州大学为例,学生的出勤率从70%提高到80%至90%之间,指纹打卡确实“功不可没”。那么,透过表面的热闹喧嚣,指纹打卡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首先,指纹打卡对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并无帮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学生逃课,一方面原因是有的学生无心向学,另一方面却也表现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评价。在大学校园里,有的课堂人满为患、掌声不断;有的课堂门可罗雀,死气沉沉。对前者而言,即使不点名、不打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去上课;对后者而言,即使点名了、打卡了,学生也会“身在教室心在外”。指纹打卡机只能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却不能提高学生的满意率,甚至可能还会降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可谓本末倒置。
其次,指纹打卡是权利失衡的产物,无法修补师生之间的互动裂痕。逃课现象频发,往往还取决于师生间远谈不上融洽的互动状况。“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说逃课是一种“罪过”的话,那惩罚的“板子”不能仅仅打在学生身上,有些只把讲课当成简单劳动,不关心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教师也难辞其咎。学生在被迫将手指按上指纹打卡机时,心理上恐怕会对教师产生更大的怨气,师生之间关系更加疏远,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台词是“真正的救赎是我们自己”。大学课堂教育的“救赎”,应该依托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以及双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共同努力。偏离了这一基点,不论是数年之前的摄像头,还是现在的指纹打卡机,即使用上再多“有效”的高科技手段,也只会让我们的教学与其本来应有的目标越来越远。
《app时报》 (2011-10-21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