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陈彬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11 8:59:16
选择字号:
北京交通大学探索学生保研企业决定

 
□本报见习记者 陈彬
 
高京坤是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今年九月刚刚步入大四。在多数大四学生还在考虑考研或是工作的“关键时期”,他却多了一条人生选择之路。
 
原来,高京坤是青岛人,尽管在北京求学,他还是时刻关注着家乡发展。这两年,青岛市正在实施地铁一期工程,高京坤很想利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尽一点力,不过他知道,只凭本app历恐怕难以实现这一梦想。然而,刚开学,他却得到了青岛地铁总承包商——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北京城建)来校“招聘”的消息,而他们招的学生恰好是他们这一届。
 
作为国内城建设计方面的顶尖单位,北京城建招这些还没毕业的本科生做什么?
 
“这是一项全新的探索”
 
北京城建的此次“招聘”与北交大新近实施的一项政策有关。
 
2010年末,一项题为“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北交大正式启动,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为此,北交大在今年新学期之初,决定在该项目的基础上,以学校承担的另一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载体,进行选拔优秀本科生参加“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的工作。
 
“这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长春介绍,所谓“3+1+2”,即在该校纳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7个试点学院中,选拔部分学生保送研究生,这些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企业实习并配备企业导师,同时签订意向性三方协议;研究生阶段的两年,企业导师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从而实现人才的企业订单式培养。后三年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全时实习。
 
事实上,“订单式培养”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少见,但多为高校根据企业要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而北交大的这次改革却给了企业最大的自由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只负责对学生进行初步选拔,而之后面试、打分,以至最终录取与否,完全由企业决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也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企业具有最大的自主权。”李长春说。
 
由于是第一年,北交大今年只拿出了27个保研名额进行试点,对于学生是否有热情,企业是否感兴趣,校方一开始并没有把握。但最终的结果却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即使经过学校的筛选后,依然有170多名学生进入面试,来面试的企业甚至“埋怨”学校为什么不能多给他们一些名额?
 
高京坤也投出了简历,并顺利进入面试。
 
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回想起当初面试的情景,高京坤坦言“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开始准备简历时,高京坤还是按照老师的建议,少写些课外工作,着重罗列科研成绩。但来自北京城建的“考官”却似乎对他的社团经历更感兴趣。交流中,考官告诉他,目前企业最缺的不是纯技术人员,而是技术性管理人才。技术是基础,但除此之外,更需要具备的是沟通、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应变等一系列能力,这些都不是课堂上能学到的。
 
其实,在之前的见面会上,北京城建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满涛就已经注意到了高京坤,作为学生志愿者,高京坤无论是组织能力还是应变能力都让满涛很是欣赏。而对于北交大“让企业挑选保送生”的做法,他更是赞赏有加。
 
“在之前招聘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企业实习,他们的就业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也常常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对今后往技术管理方向培养十分不利。反之,如果大学期间长时间在企业实习,毕业之初,他们对行业的理解就会很深,这类人才对行业的贡献往往会更大。”满涛说,而北交大的此次尝试,除了让企业自己挑选人才外,长达两三年的实习经历也十分有助于企业对其进行专门化培养,最终成为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
 
当然,让大三的学生到企业,并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企业也需要花费额外的资金和精力。对于这笔账,满涛是这样算的:如果经过系统培养,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掘出学生的潜质,他们真正就业后所创造的价值将远远高于先前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如果这项尝试能够大范围铺开,将可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这将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员素质。“相比于企业,这对于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更有利的。”
 
产学联合难在哪?
 
最终,高京坤从77名参加北京城建面试的学生中脱颖而出,被顺利录取。应该说,正是这一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圆了高京坤“为家乡服务”的梦想,那么作为这一模式的制定者,北交大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在采访中,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坦言,目前高校产学联合培养的难点并不在于高校没有意愿,而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机制,导致企业和学生都缺乏一定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尝试,他们希望能够探索新的途径。
 
张星臣表示,目前国内交通行业的人才储备不足。需要大量创新人才,但由于工作地点、待遇等问题,大量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内建立时间不长,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也是其重要义务,加之缺乏相关法律政策,企业对学生实习期的安全问题存在顾虑,这导致企业不愿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学合作项目难以落实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在“3+1+2”模式下,由于可以优先挑选具有潜质的学生,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可以提前签订意向协议,解决了未来就业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从目前来看,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难题。”张星臣说。
 
据满涛介绍,就在北交大实施该政策不久,国内另一家行业类高校也进行了几乎相同的尝试。“这代表了一种潮流。”他说,现在看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大势所趋,但如何才能达到成效的最大化,北交大的经验的确值得其他高校认真学习。
 
在“3+1+2”模式下,由于可以优先挑选具有潜质的学生,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可以提前签订意向协议,解决了未来就业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app时报》 (2011-10-11 B1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