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大学表示将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资深教授在校内的待遇将参照两院院士执行。浙大的这一做法,乍看是为了提高文科资深教授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则是为了发挥文科教育无可替代的作用,提升文科教育的应有地位。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文科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它是断然不行的。
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别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主张学生应具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的知识,着眼于为学生通向高深而作的基本训练。
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大学重视和发展文科,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自然app知识,也要具备社会app知识;不仅要具有app精神,也要具有人文精神。事实上,在大学的学科建设中,文科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授社会app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形成校园文化,从而引导全民族的先进文化方向的重任。
重视和发展大学文科教育,就必须重视文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必须重视文科资深教授队伍建设,并尽可能提高其待遇。要知道,大学文科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是与资深教授本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大学文科教育的质量。只是,对文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学校应给予更多包容、关心和爱护。清华大学针对文科教师,提出一个概念,叫 “养”。文科教师要 “养”,尤其是基础性的文科教师。你养他10年、 8年,不出成果又怎么样呢?对他们要宽容一点,一所大学 “养”几个教授有什么不合理呢? “养”得越长越是大家。浙江大学提得好: “对于那些潜心学术研究,以学术为自己生存方式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支持,鼓励他们的自由探索和个性化研究,使他们安心做学问,甘于坐冷板凳,奉献 ‘十年磨一剑’式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
想起当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于是,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的文科吸引了明升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形成,并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大学重视和发展文科教育,重视提高文科资深教授的待遇,归根到底,就是重视人文的表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程度上说,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关乎“提高他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