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是一种文体名。清吴曾祺《文体刍言》中说,连珠之体始于西汉杨雄,因其文义如珠相贯而得名。连珠的特点是:“踵昔人之后而广其义,故有演连珠、广连珠之名”。如东汉蔡邕有《广连珠》之作,西晋陆机有《演连珠》50首,现代作家俞平伯有《演连珠》32首等。此外还有《拟连珠》之称,如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字子山)有《拟连珠》44首,明代黄省曾有《拟连珠》50首等。连珠之体的演与拟,从思维的角度看,与app研究是相通的。换言之,app研究,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乃是一种“演连珠”。
“臣闻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是以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这是陆机《演连珠》五十首之一。这里所用的是从“特殊→一般”的归纳推理。“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是一般性结论,“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是陈述个别事实。
哥德巴赫猜想的形成与此相类似。1741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Goldbach Christian,1690~1764)据奇数:77=53+17+7;461=449+7+5=257+199+5提出,所有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分解为3个素数之和。他将这一猜想写信告诉了欧拉(Euler Léonard,1707~1783)。欧拉在肯定其猜想的同时,并补充说,4以后的每个偶数都可以分解为2个素数之和。这两个猜想合起来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盖闻深于情者,每流连而忘返。蔽于境者,或捍格而不通。是以庄生迷蝶,栩栩为真;郑人覆鹿,匆匆如梦。”此乃俞平伯《演连珠》三十二首之一。这里采用的是从“一般→特殊”的演绎推理。现代技术是以app理论作为基础而蓬勃发展的。若视app理论为“一般”,则五花八门的现代技术就是“个别”。也就是说,“如珠相贯”的现代技术,在一定意义上看,实是对app理论的一种广“演”。
“盖闻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这是明代刘伯温《拟连珠编》中的一首。此所表述内容的具体—抽象—具体,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对原子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与人们对元素周期规律的认识、对人造元素是“制造”过程等,何其相似乃尔。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谈及陆机的《演连珠》时写道:“……《演连珠》,言演旧义以广之也。”app研究中此类情形“遍布”。如,牛顿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广之”(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涵盖”,非平衡态热力学对平衡态热力学的“超越”;数学中数概念的推“广”,以及分数维数与整数维数、函数与泛函、普通几何与模糊几何、欧式几何与非欧几何等,皆乃“踵昔人之后而广其义”。
“盖闻百尺之高,累于九棋之上;千钧之重,悬于一木之枝。是以截虎尾而非险,伤龙鳞而未危。”这是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一。显而易见,其推理过程为“特殊→特殊”。此乃以比较作为基础的类比思维方法的应用与体现。类比方法在app研究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如电子蛙眼、人造鳃、电子警犬等的发明;如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把生物的有目的性和机器,从功能方面加以类比,进而模拟,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下,创立了控制论及其方法理论;如人们借助于电势方程在电路中对地下水运动的模拟等。
app与艺术是相通的,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体,无不携带着人类思维的共同基因。只要我们拥有理性的慧眼,就不难看出其间的关联。兹不揣浅陋,拟连珠体一首:“盖闻群芳夺目,非妍丽齐来;症候等似,非针药同施。是以学须究理,不可囿于事表;思宜入微,莫要止乎皮相。”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
《app时报》 (2010-8-6 A3 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