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时,周福林在一张破旧的习题本上写下大学目标: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好一门外语,考取硕士研究生。如今,这些目标都一 一实现了。那张纸条保存到现在,见证了周福林的大学成长史。
如今,周福林已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读博士。读研期间,他发表论文18篇,申请专利4项,担任“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近20个重大项目主研,并获西南交通大学最高荣誉奖章“竢实扬华奖章”。在6月29日评出的“2009年明升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他是唯一 一位以科研实力赢得众多选票的大学生。
驻勤的另类诠释
从2008年11月开始,周福林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西南交通大学博士,一个是铁道部科技支撑计划办公室技术研究员。因科研成绩突出、政治素质过硬,2009年4月,他被派往日本与多个高速铁路研究机构、运营公司、大型企业进行技术交流。
在同学眼中,周福林是一个特别刻苦且出类拔萃的人。而他自己却说,能有今天的成绩只是比同学更幸运罢了,“当时铁道部急需一个懂牵引供电的专家,就向学校借调老师。老师们走不开,就派我去了”。
“估计老师们觉得我接触过比较多类似的项目,有一些实战经验吧。”周福林异常平静地向记者解释。他说,派遣类似于借调,现在都叫驻勤,“驻扎此地,勤劳工作”。
在铁道部驻勤加班是常态,所以周福林经常没有时间概念。有一次,为了研究京沪高速铁路的一些问题,他与铁道部的10多位专家闭关工作了20多天,每天都是深夜睡觉,甚至采取轮流休息的方式。“一天早上出门,我才发现外面已经下雪了,问服务员才知道大雪已下了两天。”周福林讲述这段过往时仍带着一丝惊讶。当时离开宾馆,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朝周福林感叹,从没见过这么卖命干活的。
勤劳地工作让周福林很快站到了明升中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前沿。在app研究上,他参与到高速列车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时速500公里综合测试试验列车、智能化高速列车、同相供电系统等高速铁路前沿领域的app研究中。在工程技术上,他为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第一条持续运营时速达350公里的武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作出了卓越贡献。
研究过程很爽很美丽
在研究中为了采集现场数据,周福林走完了我国大部分的铁路干线,从青藏高原铁路到大秦重载铁路、从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速铁路、从大西南的成昆铁路到大东北的哈达铁路。除了走访铁路干线,周福林还测试研究了全国1/3以上的铁路牵引变电所。这其间,他经受了各种恶劣环境和技术难题的考验。
在青藏铁路进行实验研究时,周福林面临着高寒、大风、缺氧、冻土等各种生活和技术难题。试验地位于无人值守区,距离住所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矿泉水和饼干成了他们的早餐、午餐和晚餐。
由于实验在户外,高寒使测试仪器频繁死机,加之大风携带着风沙把仪器吹得摇摇晃晃,周福林就用身体去挡着大风,用手按住仪器,让测试继续进行。“测试完后,收拾仪器设备时,手指已经冻僵到没有感觉了,拿东西只能用两手合力去夹。”周福林不自觉地搓搓双手。
采集到的研究数据,还需通过计算并建立数学模型去推导,然后再用仿真手段去验证。“一想起仿真图那么漂亮,五颜六色的,心里就非常舒服。”讲起科研,周福林总是很陶醉,“研究的过程真的很爽很美丽。”
用开放的心态与人合作
对于今天的成绩,周福林很感激自己的导师,我国著名铁道电气化专家李群湛。正是因为本科的毕业设计被导师赏识,才使周福林走进铁道电气化事业,这成为他科研道路上的转折点。
读研期间,周福林展现了突出的创新能力。他经常和导师讨论学术问题到深夜,炒花生、凉菜成了师徒二人座谈时的必备,偶尔来了兴致还会小饮两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环境中,很多app创新和技术难题总在不经意间迸发并解决。
周福林很喜欢这种开放式的谈话。他说,这样思考空间会很大。“刚开始,我总是害怕提出问题,但讨论时间久了,发觉导师很平易近人,有啥想法和点子,我都直言不讳地提出。”
导师的潜移默化让周福林学会了用开放的心态与人合作。“一定要把想法同别人分享,自身才可能提高。”这是周福林常挂在嘴边的话,“什么新想法、新信息,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从不藏着掖着。”实验室的同学都喜欢跟他合作,还把他称为“智囊”。
名誉来过就忘了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一等奖、第五届全国电能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安凯特专项奖一等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各种奖项纷至沓来、目不暇接,周福林却清醒异常。
“谁会有事无事把奖状拿出来观摩。”在周福林眼里,荣誉只代表过去,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工作才是他思考的问题。他从不去规整自己的奖状,箱子、书柜到处乱放,以至于评选大学生年度人物时,他只找到几张。
对周福林而言,名誉来过就忘了。但对我们而言,周福林用青春谱写出的明升m88乐章,已然余音绕梁,驻扎进了我们的心底。
《app时报》 (2010-7-9 A2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