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经历了从精英向大众阶段的过渡。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校园变得比以前更加拥挤、课堂规模变大、学生录取标准下降、生均办学经费不足、生师比速度提高、学生就业困难等。
日前,由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和芬兰坦佩雷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联合举办,主题为“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临的挑战与经验”的明升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等和来自芬兰、德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上述问题并努力给出对策建议。
大众化教育并不否定精英教育
本次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阎凤桥在论坛上提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明升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系统如何同时兼容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组织,是高等教育结构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精英教育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阎凤桥提供了一组数字:在意大利精英高等教育占高等教育系统的90%,在德国和瑞典为60%~70%,在英国为50%~60%,在法国、日本和美国为10%~20%。“事实证明,扩张的学生规模被精英大学吸收的比例越高,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他指出,高等教育系统分化程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刘智运说:“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就是层次类型的多样性,但大众化教育并不是否定精英教育,进行大众化教育的同时还要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在教育模式上,从单一的精英化教育,向多样化的大众化教育转变;二是在教育功能上,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教育,向以培养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认知教育转变;三是在教育教学组织上,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四是在教学方式上,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向师生互动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研究、探讨式教学转变;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单一的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培养,向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转变。
明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教师赵立莹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
在赵立莹看来,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问题有四方面。第一,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国家财政投资水平先天不足。多年来,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在170亿美元左右,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支撑起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约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0%。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7%上升到了23%。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人才培养质量不受影响,是要以大量资金的投入为前提的。而我国财力有限,不可能停止对基础教育或社会其他行业的投资而仅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只能逐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迅猛超过了国家经济承载力,国家投资跟不上增长需求,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二,根深蒂固的精英情结,影响了教育的理性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大众型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为主。但是我国民众对高职反映冷淡,精英教育观念仍然决定着人们的教育选择。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高校的盲目趋同,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受高等教育人口绝对数的增加,而且意味着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性别分布、阶层分布、地域分布等建立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面向农业发展的高等教育,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社会收入差距悬殊,使高校学费成了许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我国高校学生的学费及其他开支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收入,但高校学费与大多数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差距悬殊,这势必导致众多家庭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体制变革
与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性,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高等教育结构网络。在形式结构上,逐步形成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民办高等教育、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布局结构上,高等教育地方化趋势明显,布局向下延伸为许多地方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在层次结构上,明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大众化进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科层次在整体层次中的比例得到了大幅提高。
对于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路,与会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鼓励大学开源节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大众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成为世界性问题,解决这一矛盾要采取增收与节支两种办法。高校通过自主创新拓宽资金渠道,是弥补我国投入不足的最好形式。
第二,淡化精英情结,理性选择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但是我国特有的精英情结却限制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大众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也要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淡化精英情结,从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出发,进行教育选择。
第三,探索适合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城乡人口的结构和城乡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来看,城市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已经到了极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机会也非常渺茫,只有积极开辟农村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让60%以上的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仅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
第四,制定社会较低阶层可以接受的大学收费标准。国家可以适当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减免学费,加大投资,以吸引更多来自贫困家庭的生源。
刘智运建议,大众化高等教育要兼顾质与量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增长速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学改革,切实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能将精英教育的质量观、评价体系平移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中。”
《app时报》 (2010-6-8 E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