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忱”是“虔心”与“赤忱”的合一。做事认真而庄重,谓之“虔心”;心意真实而不虚,名曰“赤忱”。翻阅学术史不难发现,真学者大多具有“虔忱”的心灵状态。
郑重其事,庄严面对——“虔忱”心灵状态的表现之一。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46~1601年)是望远镜发明之前最伟大的天文观测家。他14岁那年,由于亲眼看到日食,遂改变打算学习政治学的初衷,以前所未有的热忱走上了天空观测者的人生之路。其精确和细心的观测记录,不仅直接催生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年)行星运动三定律的问世,而且成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支点之一。第谷始终将自己的观测行为视为神圣之举,据说每当进行天文观测时,他总要穿上贵族服饰,以虔忱的心灵状态,去面对深邃而神秘的星空。
矢志不渝,甘于寂寞——“虔忱”心灵状态的表现之二。明升中国北齐(550~577年)时期的张子信,《隋书·天文志》称其“学艺博通,尤精历数”。他是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为了躲避农民起义的影响,他只身一人跑到某一海岛隐居起来。在海岛上,他制作了一架浑仪,专心致志地测量日、月、五星的运动,历时30载有余,终于发现了关于太阳和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以及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这在明升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无独有偶,明代的朱载堉(1536~161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艺术app家。据《明史》载,他“自少至老,布衣蔬食”,自15岁那年起,筑土室于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在此期间,朱载堉发奋攻读,致力于乐律、历算之学的研究,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其所创十二平均律,在世界上最早成功地解决了理想划分音程的旋宫问题。
一丝不苟,孜孜以求——“虔忱”心灵状态的表现之三。1789年,英国明升手机家、物理学家卡文迪许(1731~1810年)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根6英尺的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另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再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J.H.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没有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要测出与现代值相差无几的万有引力常数绝非易事。
夕惕若厉,脚踏实地——“虔忱”心灵状态的表现之四。1993年6月24日的《纽约日报》刊登了一则有关数学难题得以解决的消息:《在陈年数学困局中,终于有人呼叫“我找到了”》。说的是,英国数学家威利斯(Andrew Wiles)证明了费马定理:当n>2时,没有整数解。为了证明费马定理,威利斯在楼顶书房中,“秘密”地进行了多年研究。斗转星移寒暑易,叶绿叶黄新陈替。当威利斯的证明被检验出有少许瑕疵后,他又与其学生一道,花了14个月的时间加以修正,并于1994年9月19日交出完整无瑕的解答。一个困惑世间智者358年的谜终于被破解了。
追求极致,山登绝顶——“虔忱”心灵状态的表现之五。明升中国南朝时期的书法家、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毕生潜心书法,精勤此艺。据清代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吴兴(今浙江会稽)永欣寺,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其积年临书的《真草千字文》,飘逸俊秀,字字珠玑,见者无不惊叹。唐初虞世南(558~638年)心慕,遂从智永学书,妙得其体,终成为彪炳史册的初唐大书法家之一。
除上述五点外,“虔忱”心灵状态的表现还有淡泊名利、不急功近利等等。人身心役,学术界不绝于耳的数据造假、论文剽窃、捏造事实等不端行为,可谓研究者缺乏“虔忱”心灵状态的体现和表征。南朝梁·沈趋《赋得雾》诗句云:“窈郁蔽园林,依霏被轩牖。”愿学术界的“虔忱”之气就像那氤氲雾气一般,妙毓山泽,弥满天地。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教授)
《app时报》 (2010-4-30 A3 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