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后简称《纲要》)。《纲要》很真切,论及的问题都是百姓关注的问题,百姓关注的问题在《纲要》中也都有所论述。然而,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纲要》似不够清晰,论证也不够充分。整体感觉是问题虽然提得真切,但是解决思路不够通明。
下面不妨对《纲要》中的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作些剖析,以抛砖引玉。
高校尚缺少独立能力
高校有两个最重要的职能:一、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发源地;二、人才培养基地。新思想和新知识来源于学术研究。中外学术发展史已昭示学术研究活跃与发达的前提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是原创性工作。遗憾的是:当前高校的学术研究不具备这个前提。高校不仅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而且是极大地依附于各种行政部门。
高校对行政部门的依附,最核心的体现也许不是校领导的行政任命,而是体现落实在: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各种评估与评审,启动各种计划与项目。
以高校目前最为关心的重点学科评比为例,教育部制定了重点学科的评价指标。这个指标便成为高校的指挥棒,校长的任务,教师的紧箍咒。高校的各项建设往往不得不围绕这个指挥棒转。这样的评估与评审目前高校开展得太多,譬如本科教学评估、精品教材评审、教学创新团队、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虽然不能说这些活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但本质上说,过多这样的活动是背离学术发展规律的。因为它破坏了学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活动虽然都是邀请专家开展,不是行政指定,但因为专家大多是通过行政渠道推荐的,所以带有不少行政痕迹。实际上,由于太多的项目申请和评审,高校一些善于经营的教授已退化成项目包工头,弱势教师和学生沦为其雇佣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学术问题,短期是很难给出评价的,行政部门往往以极其粗暴的方式将复杂的学术评价问题约化为几个简单指标的统计问题。这实际上是根本否定了学术价值标准的真实存在,赋予了实行行政权力的空间。更为不幸的是,开展这些活动的附加成本太高,耗掉高校师生太多的热情和精力,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因此,出现一系列为实现指标的短期行为,造成师生疲于跟风研究,原创性学术研究极少的局面。
因此,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如果仅仅体现在校领导的产生方式上,譬如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校长。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民选校长,即便有坚持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恐怕也是寸步难行,收效甚微。高校去行政化的核心恐怕还是在于高校能否最大限度地摆脱对各级政府的行政依赖,最大限度地获得学术研究的独立和自由。
学术传统是学术独立的内核
学术研究能否独立与自由主要取决于两条:一、是否有稳定的财源;二、是否有坚实的学术传统。目前,高校老师的稳定收入还是偏低的。仅靠此,很难过上舒适的生活,因此不得不听从一些似是而非的行政指令,不得不从事一些学术价值不高的研究,不得不申请一些大而无边,极为空洞的项目计划。提高教师待遇,减少盲目申请,减少莫名其妙的评比是去行政化的基础。《纲要》中拟准备启动不少计划和项目,建议要在充分总结以往各种措施得失的基础上,慎重考虑。
一个有内涵的学科,都有其自身独特公认的追求目标,都有其公认的权威杂志,都有其公认的有影响的学术会议,都有其公认的一流学术专家,这些构成了该学科的学术传统。学术传统是学术独立的内核所在。目前高校学术不独立,学术传统不够坚实是其重要原因。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种评审专家系统已被行政严重污染。
今天,学术和行政往往混在一起,院士兼校长,教授兼院长,纯正的学术力量极其微弱。尽管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尽管建立了规范学术权力的学部制度,但在教授委员会和学部内,讨论问题的方式、决策问题的考虑因素,与行政并无二致。能否花大气力、花大价钱,面向世界,选拔人才(不仅包括外籍华人,而且包括各领域的一切顶级外国学者),建立一个纯洁的,以学术立身的一流学术专家系统,进而在全社会竖立起鲜明具有公信力的学术标准,建立起坚实的学术传统,是能否保证学术独立的关键,也是去行政化的关键。也只有纯正的学术力量真正强了,行政才会减弱。《纲要》若能对以往专家系统构建的经验教训作出深刻的总结,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结合国内的现状,作出详细论证和可行安排,将对高校去行政化极为关键。
人才培养本应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职能,但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所花精力微不足道。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app评估是缺失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所花心血得不到app的评估和回报,尤其是本科生。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和重视,都远远弱于app研究。
近年来,教育部意识到扩招导致部分教育质量下降,试图通过本科评估、研究生质量工程、教学名师选拔、精品课程评比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能说这些活动效果全无,但事实是这些行政主导的活动,收效并不显著。人才质量归根到底应该由人才市场评定。可惜这个评估系统尚未建立。如何建立起以人才市场为验金石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系统,建立起高校与人才市场的积极互动,从而让用人单位愿意捐助,设立各类人才培养基金,让高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建议《纲要》要充分研究国外经验教训,针对现状,构建方案,充分论证,尽量避免以往的行政主导型方法。
政策制定不能“盲人摸象”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明升中国已到了一个需要app发展的时代。所谓app发展观,根本就在于要善于总结经验去构建理论、善于利用已有理论去指导实践,不能还仅仅满足于摸着石头过河。
有学者研究指出,从1985年到2002年,教育政策出台过多,平均算下来30天就有一个政策。之所以如此,因为政策的制定没有全面理论的指导和论证,像是盲人摸象,每天摸得都不一样。现代教育极其复杂。办好教育所需的理论很广,至少涉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涉及学术发展的规律,涉及教育明升发展的规律。明升中国文化中的心性之学,究天人之际的历史学,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西方知识论的建立过程昭示了学术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大众化,使教育明升的特征显现,西方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市场将超过刚刚破碎的金融市场。因此,教育的发展也不能违背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规律。
《纲要》的制定,不能演变成只是教育管理者解决问题的决心,需要借助多方面理论的指导,需要认真总结以往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针对现状,构建理论,充分论证,这样开出的药方才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至于相互矛盾,才是真切通明的纲要。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app时报》 (2010-4-13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