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筹建三年多仍未获得“招生许可证”的南方科技大学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拟自主招生推出其首期实验班,如果学生最终不能获颁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与学位,南方科大将自发文凭与学位。
被寄予厚望的“南科梦”终于起航,因其触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质,它注定将成为明升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对于南方科大的教改实验,媒体纷纷予以关注和支持,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日前欣然为南方科大题写校名,并特意题了“敬祝成功”4个大字。12月18日,南方科技大学举行的2010年教改实验班咨询会的火爆场面,或可告慰选择担当、历经一年多坎坷的校长朱清时,他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民意认同和理解。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清时说,“改革不能一味等批复”,“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就找到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来先行先试”。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新路”的深圳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焕发与突破。
一位参加咨询会的家长表示,“现在只要孩子能在学校里学到真本事,学位问题我不担心”。(《山东商报》12月19日)值得注意的是,认同南科大教改理念、持相同看法的家长甚至学生不在少数。
朱清时坦言:“这么多人来,实际上是用行动投票支持南科大。很多家长不太在乎学位文凭谁发,在乎学生是否能成才,特别是在深圳这个地方,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这种民意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如此看淡学历、重视能力的民意尤其值得关注与珍视。在自发的民意认同和实际支持中,“南科梦”的基座由此得以奠定,其实质是对于南科大教改理念的价值认同,是对于高教改革方向的事实选择。有这样一个基座垫着、撑着,“南科梦”注定不会是“南柯一梦”。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的“管评办一体化”格局,所有大学办学须经教育部审批、评估,每个毕业生均由国家授予学位是通例。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由国家包办的计划体制有利于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国颁学历“含金量”贬值,社会认同度低,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的事实毋庸讳言,改革已经不容回避。
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招生、学科设置、专业设置等等均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批,事事照规矩干就行了,行政化色彩严重,导致高校失去竞争创新的动力,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极易流为口号。
另一方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高等教育计划体制内批量制造出来的人才只要顺利毕业均可得到“国家承认”的学历保障,并据此合法地获得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交换价值。现实中,文凭造假泛滥已成社会公害,国颁学历注水贬值,教育公平根本无从谈起,遑论创新人才培养。种种弊端事实上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不说,损失更大的则是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
显然,突破既有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格局,首当其冲就是要赋予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摆正政府、学校的位置,南方科大自发文凭与学位的行为看似突围现有教育体制,实际上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描述——“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只有全面破除行政化思维,才能真正开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教育融入国际竞争看,我国迟早要打破学历由国家唯一承认的局面,而由学校自主授予学位、文凭,社会评价学校文凭的含金量,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对受教育者负责。
连日来,南方科大自主招生破冰引起社会持续关注,掌声与鼓励居多,但怀疑甚至质疑的声音并未散去。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南方科大教改的远大理想毕竟要触摸现实,突围盘根错节的教育体制之网,这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它究竟还能走多远?
无论如何,南方科大是高等教育改革极为难得的试验样本,其中透露出来的民意向背,显现出公众之于能力与学历实质的真切认知和理性回归,是对教育观和人才观的一次彻底调整,无疑是推动“能力社会”价值观确立的积极力量,政府部门以改革的思路来允许、鼓励、支持南方科大的改革实践特别关键。这将是对政府执政智慧的一次重要考验,如果以各种陈规制约南方科大的改革探索,只会消解公众之于教改的信心,高教改革将再失良机。
30年前,改革开放始于深圳,30年后,高教改革何妨从深圳再出发?
《app时报》 (2010-12-24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