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泄题、作弊案年年都有,今年又有“传言”说考前泄了题,不过考完试第二天教育部就在报纸上否认了。(12月19日《新京报》)
至于教育部的否认是不是有凭有据,交给时间去检验。我倒是好奇:丑闻缠身且屡遭质疑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何这般难以撼动?换句话说,它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
有一种声音说:有,太有必要了!我们是世界大国,要跟国际接轨,自然要懂英语,不光大学生要懂,就连大城市看厕所的也得懂。这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懂”一定就要考吗?一定要用证书来证明吗?
这个执拗的问题曾让我吃过哑巴亏。我上大学的时候,手机版学专业课上,很多同学抱着四六级考试的辅导书看,甚至临近考试,专业课老师还会专门把时间让出来供大家复习英语——最近看报道,这种传统现在依然继承得很好。我起初不懂,以为专业课好才是真的好,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傻帽儿了,就算专业成绩再优秀,英语四级不过,照样拿不到学位证,跟单位签不了约。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明升中国的所有大学都叫外国语大学,你只要一门英语考好了,其它的课程浑浑噩噩混过去,你就算“人才”了。反过来,你就是“人才加工厂”里很难进入正规销售渠道的“残次品”。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发生在英语四六级考场内外的乱象也就不难理解了。英语四六级等级证成了贴在人才身上的“合格证”,成了求职谋业的“通行证”,学生们怎能不投其所好、奋力考证,甚至铤而走险?!
但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我一直不敢把我的故事写出来,一是多少有些羞愧;二是怕万一有学生看到,当教训吸取了,错过了专业素质培养的大好时机和因此扭曲了本来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在工作中,我发现专业能力的长处带给我的从容,可以让我从英语的短处所带来的困扰中释然。相信大部分人也会有同感,考过之后还有多少人工作中经常使用英语,即便考得不错的人,真能用得很好吗?
《明升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去年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共有874万名考生报名参加,违规的考生多达9800多名。这当然只是被抓住的,没抓住的有多少,不得而知。我不知道教育部的官员有没有想过,近万名考生的违规仅仅是一种“违规”吗?放之于874万的大军中,这样的比例或许还不算高,但它是不是也在说明一个问题:如此大规模的违规,不仅让这样的考试掺杂了太多的水分,也把很多大学生逼上了不诚信的“断头台”。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认真反思么?
据说,教育部又是实施诚信档案,又是酝酿网上考试,一副手忙脚乱,如临大敌的样子来对付“违规”。我断然不相信这真的能杜绝考生的“违规”。
细观教育部对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的“防患”,不难看到明升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子,也不难理解南方科技大学的遭遇,病根子都在“官僚化”和“行政化”上。
英语也就是一门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学,让市场的选择去明确人才的自我定位,岂不更好?松开行政化这只手,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给自己一个清静,还教育一份自主,不知教育部的官员们以为如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