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谢洋 吴梦楠 来源:明升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1-29 14:20:47
选择字号:
中青报:被活动耗尽的大学时光
本该上课和读书的时间被各种活动填满,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
 
明天就要回家了,大一学生袁夕整理行李时,忽然发现抽屉里躺着的一摞证书和奖状:有演讲比赛、朗诵大赛的得奖证书,有参加野外摄影采风的作品集,还有定向越野比赛参与奖的纪念品……
 
看着这些证书和奖品,袁夕都有点记不清自己这学期到底参加过多少活动。刚入校时,她一口气加入了校学生会外联部、校团委宣传部和院里的求是学会组织部。一周7天,最少有3天晚上她是在社团例会中度过的,其余的时间,她除了要完成社团发传单、做礼仪、写报道的任务外,还会抽空关注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歌舞演出、文体比赛和志愿服务,凡是自己感兴趣的都不会错过。
 
直到期末考试前,她才意识到自己这学期没看几本书,先前制定的学习计划全泡了汤,连任课的老师都没有认全。“这一学期我究竟都干了什么?每天就是不停地忙,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做完一件事,下一秒永远有另一件事情在等着你。”袁夕有点茫然,不知道这种身陷活动难以自拔的状态是好还是坏,下学期的生活是不是该做些调整。
 
被活动填满的时间表
 
周一:白天上课,晚上7∶00~9∶00值班,9∶30~10∶30班团刊物小组讨论会。
 
周二:白天上课,晚上准备配音大赛、制作社团成果分享会的PPT。
 
周三:上午逃了一节物理课,准备配音大赛,下午参加选修课考试,晚上听一场着装礼仪讲座。
 
周四:除上课之外主要是为体育课的健美操考试选音乐、编舞。
 
周五:上午为社团成员生日聚会准备礼物,下午为配音大赛做最后准备,晚上参加配音大赛决赛。
 
这是北京某高校车辆专业的大二学生王丹一周的时间表。一边在社团办公室值班,一边马不停蹄地赶专业课作业是她最常见的状态。
 
刚刚进入大学时,王丹的师姐就告诉她,要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多加入些社团,这样才可能在学校“混”得开。另外,大学和中学不同,那种只会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女生是最不受男生欢迎的。
 
在师姐用心良苦的教诲下,王丹参加了院学生会和校朗诵艺术协会。经过一年多的奋斗,她从学生会的一名普通的小干事升到了组织部部长。有一次院里办戏剧节,她为此旷了半个月的课,来安排各种事务。为了租到便宜的音响,她从早晨8点一直跑到晚上10点,才在北京昌平区天通苑的一个小区里找到了一家符合条件的商家。
 
“刚刚忙完这个,年终大会又要开了,又要剥一层皮啊!”王丹觉得被活动包围后,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睡个好觉了。
 
和王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受不同的是,更多的学生则感到,学校名目繁多的活动层出不穷,往往会导致不少学生“被参与”。
 
性格和善的徐刚这学期已经被同学拉着充当了3次社团比赛的亲友团,5次考研讲座的学生听众以及若干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热心参与者。很多次,他的出现都是因为“活动参加的人实在是不够,需要帮忙凑个数”。
 
“给哥们儿一个面子吧!”徐刚上铺的同学是学生会的干部,总是一有活动就拉他。有一次,说好了1个半小时的活动,结果却把他耗了整整3个小时,害得他跟女朋友约会都迟到了。那次回到宿舍,徐刚真急了,语气坚决地声称“珍爱明升m88,远离活动!”
 
社团要壮大,活动是关键
 
金星是山东省某高校手机版社团的负责人。大三那年他接手时,社团几乎“奄奄一息”。为了重振社团,他作了一番调研,发现各社团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校园的知名度和公信力,而活动自然是最好的宣传手段了。
 
怎样才能办出有影响力的活动呢?金星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把原来社团的金牌活动——摄影大赛重新包装后推出。大赛开始前,他联合了学校其他几个社团,掀起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摄影大赛。从前期全方位的宣传到网络投票,到请评委、买奖品,再到颁奖,浩大的声势吸引了数百名摄影爱好者,摄影作品上交近3000幅,获奖作品也达到了学校最高水平。
 
颁奖典礼圆满结束后,金星松了一口气,“如此大规模的比赛真是让人挖空心思啊!”比赛期间,很多获奖的摄影爱好者找到了他,希望加入手机版社。金星高兴地看到,一场活动办下来,效果甚至超出自己的想象。
 
在“拯救”品牌活动的同时,金星还开拓其他的活动。帮一个考研机构策划的一场讲座,就给社团带来了2800元的收入。“又可以给社团添一个镜头了。”金星在心里盘算着。
 
经过一个学期大小活动的开展,这个原本“元气已尽”的社团竟然风生水起,成为了学校里最受关注的明星社团之一。通过办活动,社团有钱了,大家经常有机会聚餐。“学校那边只有做活动才批经费的,不办活动基本是没有经费的。”学期快结束时,他们还被评为了校十佳社团。
 
北京某高校的一个环保类社团在去年换届的时候,新任会长汪洋向学生活动发起了挑战。他当时的想法是,以前举办的活动太多太杂,很多生态考察活动最后都变成了闲逛或者郊游,浪费了大家很多时间,效果也不太好,不如少办。由此,环协开始了一学期办一两场活动的“清闲日子”。
 
令汪洋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实行“无为”政策的时候,社团成员却一个个离开了。理由是“开例会就是聊天,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事可做,留在这个社团也没什么意义”,完全没有了最初听到减少活动时的兴奋劲儿。
 
与此同时,社团的“声望”也江河日下,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明显不如以前。“招新时,以往都有200多人投申请表,上学期开学却连100人都不到。”看到以前远不如他们的竞争对手桌子前围满了人,汪洋感到很无奈,没想到自己的决定竟给社团带来这么大的灾难。
 
活动很必要,太多了也受不了
 
“最近我们学校的校长在跟学生座谈时,就有学生提意见说,学校和社团组织的活动太多,把学生搞得很疲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徐真华说,学校课外活动多,一方面说明老师和学生干部在很努力地做事情,活跃校园文化,但另外一方面,如何让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平衡发展,值得认真思考。
 
徐真华认为,大学生需要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多彩校园,也需要一个安静的适合学习研究的校园。他回忆当年在法国读书时的情形,巴黎塞纳河左岸是大学区,在那里经常看到的景象不是热火朝天的学生活动,而是咖啡屋里年轻人安静地在一本书和一杯咖啡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下午。
 
广东某高校学生会副主席刘欣然在学生会负责宣传工作,她也深受活动太多之苦,每个月她都要拿出大量时间设计好多活动的宣传方案,通宵熬夜不睡觉的生活也成了家常便饭。她认为,学生活动不应该是某些学生社团或者学生组织为了积累工作成绩而开展,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在数量上,每个学期大型全校性的活动不要超过5个,而且学校和学院的活动最好能有联系,不要各个主办方都推出一大堆活动,搞得校园很嘈杂,影响学习氛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学里,一般学生活动都是团委、学生处这些行政部门主管审批。对于学校活动多而不精的现象,管理者也有自己的无奈。北京某高校团委社团部部长关娜说,在大学里,很多社团成员都是因为兴趣而走到一起,团委作为管理部门,对他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干预。
 
“校园里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是规模很小的,他们举办的活动肯定没有大社团那么流程化、规范化,质量也不太高,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让人家办活动啊,毕竟大社团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嘛。”关娜说,这样一来,太多的活动使学校的各项资源都分散了,没法做到集中力量出精品,反而使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也被淹没掉了。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社团成员有了进步和成长,但是那些参加活动的学生却成了“小白鼠”,花了时间,却没有得到什么,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校园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关娜认为,虽然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局限,但如果加强对社团活动的考核评价,在审批时拿出更多的精力对各社团的活动方案进行优化组合,还是有可能把校园活动从各自为战提升到集中力量办精品的方向上来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