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叶雷 来源: 发布时间:2009-9-17 23:52:55
选择字号:
app时报: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民办院校危机
 
本来能容纳6万学生的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今年冷冷清清,只招到3万名学生,招生数锐减四至五成,甚至有的大学人去楼空。而这,正是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生存状况的缩影,并非个别现象。(《中央电视台》9月16日)
 
民办高校遇到的寒流,还有比招生数锐减更严重的。8月25日,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内的上海经贸学院,就在新生军训前一天宣布学校“倒闭”,不再续办。业界人士认为,金融危机导致的民工大量返乡和失业是重要原因。不可否认,金融危机是导致民办高校遭遇招生寒流的重要原因,但恐怕不是根本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资源紧缺,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投资办大学基本上包赚不赔,似乎没有风险。然而,随着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考生面临的不再是有没有大学读的问题,而是读什么样大学的问题。这个时候,民办高等教育依然没有树立起真正的危机意识,没有从粗放型的办学模式,转向精细化的办学模式,于是成就了今天的招生寒流。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危机只是让民办高校包赚不赔的时代提前结束了。
 
就办学质量来说,我国的民办高校处于夹心层,在研究型、学习型方面,几乎不能和公立的一本、二本高校相比,在技能型、操作型方面,相比于公立的专app校、职业技术院校,也没有什么优势。民办高校质量的夹心层,是源于民办高校粗放型的办学模式的。有的民办高校,办学不是为了办教育,而是为了赚钱。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压缩成本,专职师资力量还不到一半,多数是其他高校的教师兼职,或者是高校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兼职。对于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育教学的创新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没有实质的内容。有的学生读了民办高校,为了就业,还不得不回炉技校。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暂时被考生抛弃,是预料之内的事情。
 
另外,我们也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先说教育管理,很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并没有真正把民办高校视为和公立高校平等的教育单位,有意无意中的歧视、排斥甚至打压时常发生,造成了民办高校低人一等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民间对民办高校的歧视,而这种歧视又让很多本来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投资人,变成了目光短浅的赚钱者。
 
再看教育法规。关于民办高校,我国的法规一直都是支持的,只是在民办高校是否允许“以营利为目的”上面存在模糊。在较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在200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虽然保留了“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的定性,却允许“民办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得合理回报”。什么是“合理回报”,“公益”与“合理回报”如何取得平衡,这一最重要的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却把它忽略了。
 
对个人来说,高等教育无疑是具有投资属性的。如果接受高等教育,在收益与投资不确定面前,甚至看不到高等教育投资与收益的正比例关系,公民就会思考要不要投资接受高等教育。民办高校遭遇的招生寒流,正是准受教育者权衡之后,无奈之下“用脚投票”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准受教育者在是否投资高等教育方面越来越理性,没有特色、没有质量保证的民办高校将会遭遇更严重的招生寒流,甚至像上海经贸学院一样倒闭。
 
民办高校包赚不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民办高校遭遇招生寒流,并不等于民办高校没有发展空间了,只是民办高校优胜劣汰在所难免,要么强者更强,要么被淘汰。其实,在危机中认真反思,找准定位,采取切实措施,可能就会迎来一个真正属于民办高校的春天。
 
《app时报》 (2009-9-18 A1 明升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