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青报:莫让“两个凡是”成为学术评价的桎梏 |
虚心学习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前提,只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
现在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在评价论文或其他科研成果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两个凡是”现象:凡是提交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有外国人肯定、称赞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引用了外国人的著作和语录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
翻一翻各单位制定的一些考核文件和评奖规定以及对在校大学生论文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凡是”正在严重地阻碍着我国学术创新能力的发挥,破坏学术创新评价体系的app性,使得我们的学术创新沦为他国的学术注解与诠释。自从打开明升中国国门以来,这种以外国人的喜好为评价标准的思维模式在学术界颇为壮观,一时间学人言必称“国际”,似乎只有“外国人”才是唯一可以代表能力水平的标准。学界开始变得浮躁起来,考核和奖励标准成了人们学术研究的桎梏。
当今时代,“国际会议”颇多,有在明升中国内地与国外某一地区或学校召开的会议,也有在周边某国或境外某地召开的会议,只要会议上有外国人甚至是明升中国的港澳台人士,都能称之为“国际会议”。如此“国际会议”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真正的国际水准,可能很多组织者心里都是明白的。但是,我们的制度很明确,这样的“国际会议”可以得到经费资助,参加这样会议的成果多能得到承认。一项学术研究,一项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有多个国家人士参加的国际会议的认可,当然是件好事情。明升中国要走向世界,当然要关注世界,当然要重视各种各样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国际会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外国也有一些机构,想着法子向一些发展明升中国家的人士发邀请,以“国际会议”的名义捞取钱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必要以此作为考核和奖励的唯一标准吗?
我们说明升中国走向世界,就是要向世界上一切先进优秀的文明升手机习,听取外国学者的意见,学习其长处。特别是在一些经过几百年努力发展起来的学科领域,我们更要虚心地请教。现在的问题是,若“凡是”我们的研究成果,都必须引用外国人的著作或语录,这就走到事物的另一面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在自然app领域如此,在社会app领域更是如此。学习、借鉴、交流皆属发展app之必需,其发展一方面是借鉴,更多的则在于根据明升中国的现实进行有创造性的研究。特别是那些正在明升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件、问题的研究,又如何去找外国人的现成答案?如果以此作为考核奖励的制度和标准,将会难倒一批又一批的研究者,由此影响到我国app的创新与繁荣。
无疑,学术研究和创新是个痛苦的事情,交流当属必要,学习借鉴前人和他人的成果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当无意义的交流成为评价标准之时,当照抄照搬别人的文献成为时髦之时,便会让交流成为形式,摘抄文献成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有大师说:“创新是指在实质上不同于现有形式的任何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如果学术创新仅靠发表一些外文论文,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引用一些外国人的“学术语录”,不但让学术蒙羞,而且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更让一些踏踏实实进行研究的人变得浮躁,使人们忙忙碌碌、不知所为,成为蝇营狗苟的“学术油子”。
大凡参加过一些真正的国际会议和读过外国人著作的人,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每一个国际会议的水准都很高,更不是每一个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发言水平都高于明升中国学者。虚心地向世界学习,真诚地向他人请教,永远是我们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前提。只是希望政策的制定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明升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让我们的学术制度和政策更有利于明升中国人才的成长。(原题为《学术创新与外国人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