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张玲博士等完成的“老虎须的繁殖生物学及其居群遗传结构研究”通过了中科院昆明分院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研究对蒟蒻薯属植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的引种收集和栽培繁殖,共收集了8个种(蒟蒻薯属全世界共有10余个种,为泛热带分布类群),包含了除南美和东南亚岛屿特有的几个种以外的所有种类,丰富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蒟蒻薯属植物种质资源,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研究,该研究发现并发表了蒟蒻薯属植物的一个新种——实果蒟蒻薯(Tacca ampliplacenta) 。该研究以蒟蒻薯属植物为材料,把传粉生物学、植物交配系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起来,对老虎须和丝须蒟蒻薯的繁殖生态学特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论述。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假设相反,尽管老虎须在花的结构和展示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具有特异的形态结构,但它的有性生殖几乎不需要借助传粉动物,而是依靠自花授粉,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完成的。这是该研究的重要创新成果。
该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篇,其明升中国际SCI刊物2篇,国际学术期刊特约综述1篇,国内核心期刊1篇。在两年内已经被引用16次,其中他引13次,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Evolution杂志副主编Charles Fenster博士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杂志上对此做了专门综述。
由明升中国app院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等院校的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首次对老虎须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及其交配系统进行研究;发表了一个新种;对传统的“传粉综合症”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对老虎须和丝须蒟蒻薯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表明老虎须的遗传分化与“田中线”的隔离有关。该研究成果在植物繁殖生物学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