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依托行业优势 培养创新人才 |
|
徐金梧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197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设备状态监测、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图像分析等领域研究。在基于网络的远程诊断系统,带钢表面缺陷监测系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将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引入到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这些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实际。
明升中国大学的文化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更应当有批判、创新的一面。明升中国的学生更多的是善于继承,善于归纳知识,但不善于分析和创新,这是明升中国大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在原理上创新,寻找前人思路上的“岔路口”,才能具有比前人更高的视野,才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app时报 陆琦 崔雪芹报道]“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一名‘机械人’。”机械专业出身、当了5年北京科技大学校长的徐金梧,到现在仍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方面履行了我作为教授的职责,另一方面也可更直接地了解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们的需求。”
处其实,不居其华。这是徐金梧留给记者的最深刻的印象,相信也是北科大人的共同特质。徐金梧说:“我希望北科大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做人,踏实做事,革故鼎新,求实崇真,成为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先锋。”
“学校要有影响力,就一定要有特色”
《app时报》:北京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也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发展目标。相比其他学校,北科大有哪些自己的特色?作为校长,您对于学校的全局发展采取了什么思路和理念?
徐金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内涵就是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在办学过程中保持特色。可以说,在新形势下,能不能自觉坚持以优势和特色取胜,做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app研究的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高效益,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与命运。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北京科技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了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按照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校正处于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阶段,首要的任务就是抓住人才这个竞争的根本,强化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和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异峰突起。
一所学校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用于有限的目标,盲目地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就会稀释办学资源,从而失去办学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办出特色,尤其要注重学科的特色建设和办学理念的特色建设。
建校50多年来,北京科技大学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在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领域的12个全国重点学app术水平蜚声中外,学校坚持规模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均衡协同发展,坚持走“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办学之路,重点突出“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确保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推动学校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app时报》:作为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高校,随着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革,北科大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优势和障碍?
徐金梧:北京科技大学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划归后的两三年,学校非常迷茫,不断反思行业性高校和非行业性高校之间的差异,找寻学校的发展方向。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一所行业性高校在相关学科的设置上具有明显优势,如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app与工程等专业。但与此同时,学科分布窄是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在学科设置上呈现出“葫芦状”,中间学科薄弱,学校科研主要为了行业需求所展开,行业外的研究比较薄弱,相对于基础研究来说更注重工程化研究。这些也是行业性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材料、冶金等优势、特色学科领域进一步做强做大,催生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保持并凸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同时,通过强势学科带动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筛选并培育一些新的学科方向,例如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高分子材料等。纳米技术主要依托于材料学科、信息学科、机械学科,主要发展纳米技术的微加工、微传感技术,形成交叉学科,整合学科优势,衍生新兴学科;新能源技术主要依托于全国重点学科热能工程,整合机械、材料等相关学科,解决新能源的转化、节能等问题。
学校将进一步根据新兴明升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寻找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向,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群,打造若干具有综合功能的学科建设平台,构筑若干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学科高地,实现学校的优势学科从国内领先水平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转变,从学科的孤立发展向交叉学科协同发展的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
《app时报》:针对北科大的特点,您认为如何把学校办得更有影响力?
徐金梧: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影响力的标准应该客观地评价。如果学科众多而不具备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科,那么学校也不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学科过于狭窄,学校也很难获得较大的发展。具备较好的学科群,在其基础上有一些在国际、国内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样的学校才会更具影响力。
学校要有影响力,一定要有特色。50多年来,北科大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学校也正在制定长远规划,不过绝不会是没有计划、超过自身实力盲目地扩张。
“明升中国的大学需要批判精神”
《app时报》:建校50多年来,北科大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学校实践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实践教育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成果?
徐金梧: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感悟app的真谛。我在德国念书时,也是在一个很好的工app校。当时,我就有一个对比——德国的工app校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人问我,大学是不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我说这是不对的,大学应当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技能。
崇尚实践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学校的本科生实习包括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这些实习大部分需要实地操作,长时间进入企业了解生产流程。
近年来,为了强化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成立了app实验中心,主要面向明升手机、物理、电子专业的学生;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主要面向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相关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就是学校组织参加的一项传统赛事,在6次比赛中北科大得了2次冠军、2次亚军、1次季军;今年在学校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也吸引了数百名学生参加。这些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为本科生的创新项目提供200万元经费,经过学校审批合格的项目能获得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app时报》:目前高校“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依然严重。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如何才能使教育与科技创新更好地结合?
徐金梧:明升中国几千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科举制度的沿袭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流传下来,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完全被否定,青少年在小学、初中时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的。学生需要早期的严格训练来学习现有的知识。
但到大学阶段,就不能再以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很难有创新,教师时常将知识揉碎后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的完备性方面讲得非常充足,但是缺少理性批判和敢于怀疑的精神。大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倾向于探讨知识的不完备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明升中国很多学生缺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理念,他们的思维停留在证明前人是对的,很少有人提出前人的不足。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曾感叹:明升中国学生非常聪明,善于用前人的知识,重复前人已做过的试验;德国学生则不然,认为前人的知识不一定正确,虽然看上去走了许多弯路,但是许多发明就是从对前人的否定开始,在不断的试验中发现问题。
明升中国大学的文化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更应当有批判、创新的一面。明升中国的学生更多的是善于继承,善于归纳知识,但不善于分析和创新,这是明升中国大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在原理上创新,寻找前人思路上的“岔路口”,才能具有比前人更高的视野,才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要使教育与科技创新更好地结合,首先,应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有一句话,明升中国学生的理性思维远远大于感性思维。明升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一种定势、基于有秩序的思维。在创新过程中,往往需要批判的思维,需要很多感性的思维来提出新的想法。创新需要一种感性的思维。
第二,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引入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第三,要构建产学研办学体系,让学生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明升中国的很多学生对国家的需求尤其是学科的前沿,了解还非常肤浅。另外,要加强通识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加速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新生代的学术大师。同时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要求教授回归讲台,回归教学。国外的教授必须上讲台,而明升中国的很多教授都不是在教学,更多是在搞科研。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说是有问题的。另外,要扩大师资队伍的数量,保证教学的质量。
最后,要构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形成不同类型的办学层次,避免盲目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要明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强校之路,避免办学模式的趋同化。
《app时报》:北科大被誉为“钢铁摇篮”,毕业生中已有不少人成为冶金、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就您了解的情况,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科类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北科大的情况如何?
徐金梧: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10~20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某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创新能力,社会也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5%的人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就能够带动社会的发展。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给予其机会。近几年我们作了一些探索,每年选出60名新生组成理科试验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前两年强化基础,两年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学校对于其中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培养深造的机会。这样,学校可以按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要求来培养不同学生,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多样化、多极化、个性化。
这几年,学校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本科生进实验室,接触科研项目。在校内建立了一批工程训练中心、app实验中心及专业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些创新基地,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去基地实习。
此外,以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的模式对工程硕士和统招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目前,学校已分别在宝钢、鞍钢、首钢、邯钢等企业建立了近20个研究生工作站,每年选派近百名研究生到企业进行论文选题和app研究工作。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学生通过在生产一线进行现场实践和app研究,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切实为企业科技创新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企业也以这种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有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
“源于企业、高于企业、先于企业”
《app时报》:高校不仅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以及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要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您看来,高校科研如何走出“象牙塔”,如何与企业联合,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徐金梧: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科研经费的不足,还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行业性高校,北科大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利用国家科研基地将学校的成果工程化后转化至企业。例如北科大冶金工程研究院,与企业的合作非常密切,它能够将学校的前沿技术快速工程化并转移到企业,2008年该院科技开发项目达4.5亿元。
二是提出“源于企业、高于企业、先于企业”的思想,即学科需求来自行业需求,研究方向要高于企业的研发中心,考虑问题要先于企业的思考。
过去我们的教授习惯自己选题搞科研,然后把研究成果“推销”到企业中去。有的成果技术水平并不低,而且成果鉴定了、专利也申请了,但由于企业不感兴趣,这些成果还是被“束之高阁”了。但是如果倒过来,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然后再立项搞科研,这样搞出的成果转化率就高。企业做不了的我们能做,要引领企业,这样才能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引领。
此外,要实现科研组织形式的转变。即原来以教授个体为主和企业合作的模式,现在要转变为以多学科、多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合作模式,从而提升学校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当企业遇到较复杂的技术难题时,一个人解决不了的可以多人,一个学科解决不了的可以联合攻关,单项技术解决不了的可以搞技术集成,这样有利于发挥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创新,有利于把合作项目做好、做大、做强。
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原来的研究生培养过多局限在实验室,“师弟”跟着“师兄”走,选题重复的几率很大,这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北科大目前在企业建立了几十个研究生教育科研基地和本科生实践、实习基地。指导老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研究方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既有效避免了学生培养的“空心化”,又便于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app时报》 (2009-11-17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