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由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杭州开幕。论坛为期两天,主题是“遵循app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家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王永昌,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杨叔子,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明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明升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等出席会议。
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200余所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院校领导、专家学者、博士生代表,以及来自香港、澳门的代表及美国、日本的国外学者等共60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
本届论坛设“遵循app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主论坛及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做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等4个分论坛。50余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高校校长、党委书记及中外高等教育专家学者作了演讲。
本报特选取几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机
已经成熟
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年一届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推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于促进明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会议的主题是“遵循app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app发展观,开创明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进入了新的时期,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已经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条件。再次,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为我们提出和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创造了重要契机。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app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
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明升中国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够合理;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先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不明显;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的学科还比较少;缺乏大师级的师资等等。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长期奋斗;要弘扬大学精神,创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明升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要有一批高瞻远瞩、有思想、有胆略的杰出的书记和校长。
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
高等教育大改革、
大发展后应是大提高阶段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站到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给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柱。有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条件已经能够支撑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发展规模。
多年来教育领域的大改革、大发展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3%,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超过2900万人。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影响力不断攀升。
大改革、大发展后,就是大提高的阶段。大提高就是要提高质量、提高水平,使高等教育从追求规模和数量转变到追求结构和质量上来。必须建设若干所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把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做强,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各方面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教育app研究,创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做法,明升中国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根据明升中国具体的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环境,建立有明升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起能够有效支撑明升中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高等教育理念如何创新?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面临着理念创新的问题。
自2008年9月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课题组走访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40余人,召开各类研讨会24次,阅读中外文献500余万字,撰写材料50多万字,发表学术论文9篇,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专题研究。我们认为:
首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确立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哲学概念,它包括实然与应然两个范畴,需要从理想、信念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把握。从现有的研究角度出发,高等教育理念是“特定的理念主体关于如何发展教育或如何办学的理性认识”。教育理念主要分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全面而集中地凝练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反映了一个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与信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首先确立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为微观层面的各级各类办学理念提供指引。
其次,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典型标志。
世界一流大学往往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拥有一个层次、结构、类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识。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堪称一流,首先是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不但引领强国各级各类大学的发展方向,为学术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而且自下而上地影响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今天,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努力建设一批反映我国教育实力与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第三,在继承与批判中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app的批判和对现实的超越,是求新求异、探索进取的过程。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需要继承和发扬。
然而,当前仍有不少错误的理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认真疏理这些理念,展开严肃的学术批判,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继承和批判中实现理念的创新。大学的批判精神,源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们要在分析批判中不断厘清认识,打破思维定势,使高等教育得以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和自我定位。既不盲目跟风、简单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又不墨守成规,无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是植根于本国国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始终保持批判性的眼光、跨越式的步伐和独树一帜的强者风貌。
第四,自发创生,形成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理念体系。
梳理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产生机制——外生转换、政治嫁接和自发创生。我国古代主要经历了春秋、盛唐两个教育强盛期,自发形成了以“明道为本、多元融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经历了由取道日本、欧美到借鉴苏联,再到模仿美国的变迁过程。
新明升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理念从以“政治嫁接”为主走向“外生转换”与“自发创生”相结合。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社会局势振荡、政治嫁接性理念占强势地位时,高等教育就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社会制度开放、外生转换性理念占主流时,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缺少植根于自身条件的自主抉择,不足以形成战略性的特色优势;社会环境宽松、自发创生性理念积极萌生时,高等教育方能体现自身规律而稳步健康发展,最终将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林且独领风骚。
历史表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以app发展观为核心信念,结合教育理念的基本要素,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明升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体系。
明升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
政治意义与历史使命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明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发展明升中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正处在崛起的进程之中。从明升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出发,我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定义为:2020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一个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充分汲取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明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然是我国政治建设长期努力的方向和所要追求的目标。
理论和现实的证据表明,高等教育在受到政治决定影响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政治功能和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寄予厚望,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新的更大的使命。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高等教育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参与国家事务,参与对国家的监督和管理。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人民有当家作主的权利,让人民群众参与选举、监督、管理等政治活动,必须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公民政治素养。
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提高大众的文化和政治素养,使其积极参与政治,正确地行使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是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所要承担的基本历史使命。
其次,发展明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高等学校加强理论创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照搬其他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都是不合适的,唯有加强理论创新,探索明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才能保证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场所,是弘扬民主和app精神的前沿,也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最集中和最活跃的地方,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能够在推动政治文化革新,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高等学校还集中了哲学社会app研究领域的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当然使命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明升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优秀政治人才。
古人说,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政治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治党、治国、治军的中坚力量。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不仅要大力发挥思想引导和政治教化的作用,培育富有历史使命感和思想自觉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需要通过其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和全方位的培养,造就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促进政治的稳定、改革和发展。
第四,树立大国开放形象,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国际宣传和国际理解教育。
21世纪对于世界各国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是和平和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环境,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国民的开放意识。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明升中国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格局。
在这样的格局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大国开放形象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世界性的大国公民,并在国际宣传和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加强工作,推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承担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
《app时报》 (2009-11-3 B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