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张春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0 9:28:00
选择字号:
严恺院士:水利泰斗用智慧书写精彩一生

严恺(1912~2006) 福建省闽侯县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河海大学教授、名誉校长。1955年被选聘为明升中国app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荷兰,有一个世界之最——能够抵御4000年一遇特大风暴的东斯赫耳特防风暴大闸。大闸由62座巨墩支撑,为表明对app的尊重,这些巨墩全部用世界上著名app家的名字命名。其中有一个属于东方app巨星,名字叫严恺。
 
适逢祖国六十华诞之际,9月27日,河海大学已故的严恺院士当选“新明升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而在此前不久的9月17日,他还当选了“新明升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和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作为我国著名的app家、教育家,国际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新明升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从事水利事业近70年的他一生闪亮多彩。
 
2000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为了配合两年一度的明升中国app院和明升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播出了院士专访系列节目,第一位推出的就是两院院士严恺。2006年5月13日,在享年94岁的严恺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上,1400多人前来吊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哀悼并送了花圈。严恺院士不仅对app孜孜以求,对人生亦是精益求精。
 
训江治海 功勋卓著
 
钱塘江海塘是我国古代与长城、大运河齐名的三大土建工程之一。自吴越时起,两千多年以来,海塘就处于一个不断修建不断崩塌再不断修建的过程,一直没有根治。
 
上世纪40年代,严恺院士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港工讲座期间,钱江海塘北岸海堤被大潮冲垮,在进行海堤修复时,他突破传统水利学上的立壁式海塘模式,设计出新型的斜坡式海塘,与海潮进行“软对抗”,消解了大潮对海堤的冲击力,抗涌潮效果极佳。他创造了奇迹,这道海堤至今还屹立在杭州湾北岸。
 
50年代开始,严恺院士受命领衔世界上水域面积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研究。这是一个中苏合作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经过近10年的努力,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新港发展提供了app依据,还进一步提出了开展淤泥质海的研究,包括在各种海岸动力和地貌形态条件下,细颗粒泥沙运动、沉积和淤泥质岸滩发育、演变规律的研究。这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的研究工作,使我国在此方面的app技术居于国际先进地位。在此后的秦皇岛油港、山海关船厂、黄岛油港、龙口海洋石油基地、海南岛三亚港、铁炉港和北海港等工程中,均采用了新港回淤的经验和模式。
 
60年代,我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受台风浪、风暴潮、天文潮等严重灾害。福建沿海数十公里海堤在大台风中坍塌,严恺院士受水利电力部委托,率领专家工作组奔赴受灾现场。经过缜密调研,他把修建钱塘的经验运用到这里,两次设计斜坡式海堤,当地一位领导从没看见过这种斜坡式的海堤,很不以为然,打赌说:“这要是能抵挡海潮,我把脑袋输给他。”最后,专家组通过设计,修起了斜坡式海堤。事实证明,这种海堤不仅能够挡住大潮,而且有效地减轻了潮水对海堤的冲击力,原来海水飞溅堤内,造成几百米土地盐碱成灾的情况也没有了。
 
70年代,当时国内最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马,严老担任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1981年,当葛洲坝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给严老颁发了奖金,并专函致谢。
 
自1958年起,他就一直参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论证工作,极力主张这项工程早日实施。作为三峡工程航运与泥沙、生态与环境两个专题预审专家组成员,他与专家同行为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宏观决策提供app依据。1992年9、10月间,严恺院士凭借他在国际水利界的威望,访问美国介绍长江三峡工程,为消除误解奔走呼号,为引进外资牵线搭桥。三峡工程已正式开工后,他又被聘为“明升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
 
80年代,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的海洋资源,从1980年开始,国家在18000公里海岸线上对全国海岸带及滩涂资源进行了规模空前浩大的综合调查。严恺院士被国务院任命为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兼技术指导组组长。调查组由国家海洋局、明升中国app院、水利部、河海大学等14个政府部门及科研单位的24名专家组成,历时8年,参加总人数过万。严恺院士的足迹踏遍了海疆,而且身先士卒,披肝沥胆,并且主持审查各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手机版,一丝不苟。1990年,他主持了《明升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手机版》审查会并通过了手机版,这份由他主编的手机版由海洋出版社于1991年1月出版,1992年11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后,1996年他获首届明升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明升中国水利功勋奖。
 
90年代以后,耄耋之年的严恺院士仍情牵水利。坚持教学,笔耕不辍。为适应我国沿海经济开发事业的需要,1992年10月他主编的《明升中国海岸工程》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96年6月,由他担任主编,梁其苟任副主编的《海港工程》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2001年8月,由他担任主编,梁其荀任副主编的《海岸工程》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棵真正的大树,在app的地平线上,他根深叶茂,高大葱郁。
 
传奇人生 精彩处处
 
1912年8月10日,祖籍福建闽侯的严恺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严文炳在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任数学教授,清末大名鼎鼎的学者严复是其本家伯父。
 
严恺的童年并不幸福:7岁丧父,11岁又失去母亲,靠着在宁波铁路部门任工程师的二哥严铁生提供经济支持,他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幼年的不幸培养了严恺自强自立的倔强性格。他小学时就聪慧过人,小学未上完就跳至中学,而6年的中学课程又仅用4年时间就学完了,并以高二学生的身份考入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1935年,他在大学毕业并经过2年实际工作锻炼后,报考了中央研究院选派到荷兰的留学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上世纪30年代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土木专业的第一个明升中国人。
 
1938年12月,严恺从欧洲回到了祖国,在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任工程师,从此,严恺怀着巨大的爱国热忱,为我国水利事业作出了毕生的贡献。1940年,不到28岁的严恺就被中央大学水利系聘为教授。
 
1952年,严恺受命创办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他以巨大的热情、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开始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建校历程。华东水利学院建校初期仅有16名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17名助教。严恺不辞劳苦的劝说和努力,终于“挖”来了一支水利教育的精英之队。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著名力学家,后来成为明升中国app院学部委员的徐芝纶教授等都来到了华东水利学院。这所专业院校后来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大学,而严恺,则成为了这所享誉国内外的高校最当之无愧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他还为该校亲定了“十六字”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河海大学原水港系主任薛鸿超教授是严恺院士的学生,对他而言,严老既是恩师,又是挚友。回忆起严老的点点滴滴,他感慨万分——不是自己研究领域或不熟悉的问题,严老是绝对不会乱加评论的。在搞工程时,他要求所有人对工程上的发言和表达,一定要严谨,不懂的决不能乱讲,懂的也要讲得慎重,因为如果不仔细谨慎,就会出乱子。2000年以后,严老开始谢绝发表任何关于学术上的评论,因为他始终觉得做学问必须保持严谨,自己年纪大了,判断力不够。
 
严恺院士毕生最痛恨公款吃喝,即便是在一些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严老也会以只吃几筷子蔬菜、一碗面条或拿几个馒头就走的方式来表示反对。渐渐地,就有人认为他只吃素不吃荤。其实严老并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他年轻时在欧洲留学养成的习惯恰恰是以肉食为主,多吃水果,很少吃蔬菜。而他在私人交往中,也会请别人吃饭喝酒。
 
《app时报》 (2009-10-20 B3 人物)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