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李斌 原春琳 来源:明升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3-17 11:33:21
多人成果汇集一身 个别拔尖人才如此“包装”
 
许多旨在激励人才创新的人才“工程”、“计划”和“项目”,结果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明升中国app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田静建议国家对此进行清理,只保留少数确实能发挥作用并被广泛认可的计划。
 
2007年,田静受邀参加某市组织的政府年度奖励评审,他与大约250名评审专家要从近600项申报项目中评选出200项左右的“成果”,共给予高达1300万元的奖励。他保守地估计,完成整个评审过程,需要花费1.5万个中高级人才工作日和不少于1500万元的经费。“从评审出来的所谓成果来看,绝大部分应该是需要市场评价的应用性成果,但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反而要以奖励来促进市场。”田静说,“申报评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市场认可它有用,这是本末倒置。”
 
“推及全国,每年约有一两千名中高级科技人员每人每天花费1000元,只干了评奖这一件事!”田静委员感慨地说。
 
他认为,现在的科技界,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争取研究经费和项目、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得奖、评职称乃至当院士,都成了目的,“解决app问题、满足国家需求、创新关键技术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和能省则省的过程”。
 
去年,田静参加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走访考察了江苏、江西、甘肃、青海、北京等多个省市,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调研手机版指出,在科技人才管理上,计划经济管理办法仍占主导地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不仅造成政府资源的低效和浪费,也造成科技人才的浮躁心理和用人单位的攀比。”调研组的专家们发现,有的单位为了自身荣誉,在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甚至将多人取得的科技成果堆砌在一人身上,“包装”和“制造”拔尖人才。
 
国家每年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人力和宝贵的时间,评审出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用途的所谓“成果”。田静委员说,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他建议清理各种人才工程、计划和项目,坚决制止造成国内人才恶性竞争和有名无实的各类“人才”名目。
 
他建议,取消除国家奖励以外的各种政府奖励,鼓励学会、协会设立社会性的冠名奖,逐步走向学术成就由同行认可,应用成果由市场认可。国家奖应由分级评审与部门推荐改为同行专家推荐为主;人才评价应以在促进科技进步和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作出扎扎实实的贡献为主,减少文章、奖励数量的权重。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手机版 一周手机版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