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次的明升中国app院、明升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已揭晓。社会的尊崇目光,舆论的关注焦点,都集中于这群明升中国科技界领军人物的身上。
“两院院士”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作为各自科研领域的权威,他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历史重托,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的创新重任,敬业奉献,无愧于院士这项至高的学术殊荣,无愧于人们送上的鲜花和掌声。然而,在带领、培育、凝聚、激励等app研究应有的职责之外,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下不少人眼中的院士二字,还负荷着不少并不属于科研领域的重载。
负担之一,来自少数地方和部门。近些年来,每逢两年一度院士增选之际,不难看到个别地方和单位为“院士工程”忙碌的身影。比如,为了把本地区本单位的科研精英送进“院士”的候选名单,组织申报材料,积极出面进行公关,在媒体搞有偿宣传,甚至以举办学术活动为名行拉票之实。据说,一些大学的预算中都列出一笔不菲的经费,专款专用于本校人员申评院士的活动。院士属于个人荣誉,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何如此热衷搞“公关”?其中缘由,无非是简单地把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变成对院士称号的重视,认为本地区、本单位评上的院士越多,说明那里的科技工作搞得越好,自己的“政绩”也越显著。于是,有院士的当然要多多益善,没有院士的也要争取“争”出一两个来。
负担之二,来自一些工商企业。院士当然是国家的瑰宝、社会的精英,但在一些商家近乎崇拜的热情眼光看来,他们还是做大做强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商机的法宝。不管院士所治学术与企业的生产营销有没有关联,如今在一些地方,邀请院士赏光参与的各种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请去“走穴”在商业活动中“露脸”者有之;盛情相邀为产品广告代言者也有之……这种把院士当作“花瓶”来追捧的浮躁和功利心态,让一些院士深陷于种种不必要的社会应酬而叫苦不迭。长此以往,对于需要在相对寂寞和平静的环境中埋头治学的app工作者而言,怎堪其累?
负担之三,来自科研圈内。根据有关章程,院士既非职务,也非职称。不少院士都曾坦然表示,选院士类似于选劳模,这个称号跟“全国劳模”一样,只是一种学术荣誉称号,仿佛一张特殊的奖状。院士各有各的学术专长,绝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技术权威,一位院士就曾诙谐地打趣:“出了院子,我就不是院士。”然而,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相关的座谈请院士出面提高规格,研究活动并不紧密的学科论文请院士挂名以示权威,各种答辩、鉴定、评审中若有院士参加,则必定会标出头衔来显示其“重量级”……如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一些人眼中的“院士”光环,已经开始闪现出讲究等级和待遇的“官本位”色彩。全国现有约1400名院士,研发人员总量则有140多万人。这些多少有些浮躁势利的心态,又将给一个需要脚踏实地做学问、耐得住多年冷板凳的科研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何谓“院士”?其内涵和职责应该很明确:积极促进app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努力创新,做出成绩;提倡app道德,维护app精神,发扬优良学风,普及app知识,起表率作用;积极培养人才,推动科技队伍建设;参加院士会议,承担明升中国app院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并积极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除此之外的附属物,都属于额外的重荷。该从综合性的制度建设上为它减减负,让它回归学术的本真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