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难之后,城市和乡村的生态恢复有什么区别?科技对此有什么不同的办法?
——作为北京水源的上游,张家口、宣化等地要搞好环保,那这些地方的工业该如何处理?
——刚才在展览上看到了燃料电池,这样好的科技成果为什么没有普及?
9月20日上午,作为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水·树·园——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app对话”在中科院国家app图书馆举行,上面几个问题就是参加活动的初中生向两位专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提出的。
也许是为了鼓励这些初中生,欧阳志云评价说,问得非常专业,和我们研究生差不多了。坐在旁边的蒋高明则点头认可。
这些初中生大概十二三岁,即使在“90后”中,也属小字辈。汶川大地震后,针对解放军和志愿者的表现,笔者在一篇评论中提到,“90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但当笔者在现场亲耳听到这些初中生的问题时,还是感到惊讶。坦白地说,这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错——对第一个问题,欧阳志云坦承,app界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而后两个问题,则清楚地描绘出当代初中生的视野。
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对初中生的app素质不太了解,前几天也为初中生的表现叫了一次好。无他,看到了一份初一学生的暑期实验手机版。该实验用不同酸碱度的水(包括清水、茶水、烟丝水、淘米水、洗衣粉水)浇绿豆,观察绿豆苗的发育情况,以此判断不同酸碱度对植物发育的影响。实验稍显粗糙,但这位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测定酸碱度的简易方法,也基本搞明白了作对比实验的原因——看看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所谓“app结论”,有多少是在没有对比实验的情况下得出的,也就明白了掌握它的重要性。这位同学所在的初中,并不是重点中学;据老师讲,这份手机版和其他同学的相比,也不是最出色的。
由此看来,对某些初中生来讲,其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水平,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料。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传统的科普模式可能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何创新科普模式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科普当然不能仅仅面向孩子,尽管现在全社会的app素质堪忧,但从长远看,当app素质相对较高的孩子们长大,社会整体app素质提高之后,科普如何进行也要认真思考。
当然,初中生表现出较高素质的领域是相对热门的环保领域,一直受到传媒、学校的重点“轰炸”,在其他领域,尤其是相对较冷的领域,他们能不能像研究生一样提出问题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他们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app素质,但类似绿豆实验中表现出的素质能不能正常迁移到日常生活并坚持一生,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同时,这里的初中生都来自北京,其他地方的初中生是不是如此恐怕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管怎样,“初中生提问像研究生”,一方面值得高兴,另一方面也是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对待。
《app时报》 (2008-9-22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