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鲁班节,热闹到浦东。农历六月十六是香港鲁班节,此前几天的农历六月十三——鲁班诞辰日,沪港两地百余位同行,一起汇聚浦东,祭拜先师、切磋技艺。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弄斧必到班门!”这是向先师看齐、找高手过招;如今我们是将“班门”建到身边、把“鲁班”请到眼前,从“鲁班节”到“鲁班殿”,再到鲁班基金、鲁班奖,都是这个意思。
设计重艺术,建造重质量。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建筑工程质量尤其是一些公共建筑存在质量问题,丧钟警钟双重敲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在凤凰卫视说:在同一个山坡上,上世纪早期建造的仿西式建筑没有倒,这几年新建的房子却倒了。青岛著名的团岛灯塔,在100年前的上世纪初由德国人建造,至今还在使用,质量完好如初,我们那些崭新的“豆沙包”建筑真是无地自容。
不久前,有位大师“含泪”向我们宣讲:“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7.8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话音刚落,国务院就提出了要把灾区学校和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这也说明房屋能够在地震中“不倒”——而不少实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鲁班奖”即“建筑工程鲁班奖”,它的另一名称是“国家优质工程奖”,质优乃核心要素。建议鲁班奖突破原有范畴,也颁给震不倒的救命建筑;比如“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校舍质量就是牛,至少可以得个特别奖。
还希望能设立“鲁班监理奖”,或者将鲁班奖的授奖范围向建筑监理领域深度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说,建筑质量是认认真真监理出来的,不倒的“最牛希望小学”就是典型例证。鲁班最应成为建筑监理大师,因为在当代,建筑监理的“软力量”比建筑施工的“硬力量”还紧要。就像权力失去监督必然腐败一样,建筑失去监理必然会豆渣化。我们不仅要监管建筑质量的实体正义,还应监管建筑过程的程序正义。
技艺需要相互切磋,但技艺毕竟只属于“术”的层面。制度建设比技艺切磋更重要。从设计,到建造,到监理,到验收,如今的制度执行力是比较虚弱的。法律制度尤其应该成为监理的强势保障。公共建筑,最需强力制度打破行业“潜规则”,让那层层转包、偷工减料之类无处遁形。
鲁班节仅仅只有热闹是不够的;鲁班奖仅仅奖给漂亮建筑也是不够的。建筑是技巧,建筑更是app、是人文、是时代;什么时候“鲁班”跳出传统意义的“鲁班”,而成为制度意义的“鲁班”,那么我们的建筑质量问题就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