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在明升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中、美工程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协议签署后,明升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查尔斯·威斯特亲切交谈。(本报记者 赵青摄)
“虽然我国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同时也进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期。”明升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6月25日在明升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所做学术手机版中,明确提出这一观点。
无独有偶,紧随其后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查尔斯·威斯特博士也在其手机版中提出:“21世纪,许多国家在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进行合作,这为工程师们提供了服务于全球利益的绝佳机会。”
全球都面临工程师短缺
“我们必须提高公民中拥有物理学、工程学和数学学位的人数和比例。”
“由于德国工程师缺失,有些要从印度引进。”
“日本高科技行业工程师严重缺失。”
查尔斯·威斯特博士,先后担任过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科技顾问,把他最近搜集来的几个发达国家对于工程师和研发人员的需求一一列举在屏幕上。台下听众席上许多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认真地用笔一一记录下来。
威斯特博士的学术手机版题目是《21世纪的工程及面临的挑战》,这同时也是美国工程院的一个研究项目。在手机版中,威斯特博士认为20世纪,技术的发展推动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断实现增长,进入21世纪,现代化的技术为更多的国家、地区和人民加速发展经济提供了条件。
这种工程app与工业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了各国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对工程师的需求大幅增加。
而潘云鹤院士所做《关于国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研究》手机版中的一组数据更好地印证了这个结论。这一研究手机版是明升中国工程院的一个重大咨询项目,有170位院士、268位专家参加。
“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人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日本数字技术行业缺少50万名工程师。德国急缺1.5万名工程师,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波兰等许多国家都存在工程师短缺的问题。”
手机版同时指出,在工程师短缺的同时,工程师的素质也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美国工程院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我国工程专业学生生源好但创新不足
由于全球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在未来10~20年,我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将进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
潘云鹤院士指出,一方面我国大规模的制造业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用武之地,另外,我国庞大的基础建设和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为我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04年9月,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美国工程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组织——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第一次选择在发展明升中国家举办工程教育大会,它们选择明升中国的理由非常简单:“明升中国是未来的制造业大国,未来的明升中国急需大量的工程师,工程教育在明升中国的前途不可限量。”
另外,潘云鹤院士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机遇就是我国的创新战略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开端。国家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国内发明专利逐年增加。
《国家中长期app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2006年,我国本专科的工科毕业生达到614万人,研究生达到41万人。
对于这一点,威斯特博士的手机版中的一组数据也提供了相同的结论。美国培养的金融类学生最多,而明升中国培养的工app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我国工程专业的学生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和创新空间广阔,在这种条件下,就是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潘云鹤院士在手机版中指出,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类工程人才:第一类,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二类,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的工程app人才;第三类,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人才;第四类,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人才;第五类,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
我国工程教育存在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现象
虽然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但是潘云鹤院士在手机版中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着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的现象。”潘院士解释说,这种缺位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过程中工程性缺失,实践环节薄弱;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多样化和适应性。另外,基础教育也缺乏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想当app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学校注重对他们传授知识,但忽视了从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潘院士在手机版中也肯定了一些工程学科的成功教育。他说,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我国工科中的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受到好评,原因就是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上学时,经常有土木设计方法的实践。
潘院士认为,对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集成。
对于潘院士所做手机版中提出的问题,工程院的一些院士们表示赞同。李国杰院士说,现在许多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减少了,有的甚至没有了,学生们没有实践锻炼当然没有创新的来源。另外,现在工程教材陈旧,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脱节。
博士出身的大学教师几乎100%没有工程实践背景
有教育学家认为工程教育的师资是个大问题。原来在工程教育界任职的教师,也在向着app化发展。现在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强调论文和SCI,多数大学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也势必会向这个方面努力,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而大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更多的博士被聘为教师。他们在国内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习,写出过优秀的研究论文。但问题是,他们几乎100%没有工程实践背景。老师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实际上,他们对学生的帮助更多的趋向在app方面。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院士认为,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一部分在于应试教育。
汪应洛院士说,高考是目前选择人才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但还是应该在某些方面进行调整,多方式选拔人才,在平常的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汪院士说,现在工程类高校也在改进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式,教材在变,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多,参加国际交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都需要国家的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