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将提取学生的食堂消费数据。常海军 摄
学生家里穷不穷 先看他在食堂吃得好不好
厦大推新办法破解贫困生认定难题,各界观点不一
“我觉得这是不app的,食堂数据只能反映在校内消费情况。打个比方,我每天在学校吃1元,但去外面再吃5元,那我凭在食堂的低数据岂不是可以参与困难学生的认定了?”听说学校将把学生在食堂的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一项参考指标,厦大法学院学生小张如是说。
“明天学院要开一个会,据说是要传达《厦门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有一些新的规定要拿出来。”厦门大学2005级中文系某班干部小明(化名)告诉记者。
小明说,早在4日,学校网站就已经公布,今后学校将严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基本条件认定的同时引入量化指标,学校将提取所有学生连续3个月的食堂消费数据,计算出每名学生的用餐总次数和每月在食堂消费的平均金额,作为衡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一项参考指标。
挂在学校网站上的手机版提到,除食堂消费数据外,对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要综合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量化指标和在校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认定。家庭困难学生将被认定为特困、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档次给予补助。其中,特困学生不超过全体本科生数的5%,每学年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6000元,困难学生不超过10%,每学年资助额度不超过3000元,一般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每学年资助额度不超过1500元。
观点1 在校外的消费如何统计
昨天下午5点30分,记者来到厦门大学食堂,随机对食堂里用餐的学生进行了采访,在接受采访的10多位学生中,大多数人表示并不知有这么回事。只有少数担任班干部或学生会职务的学生略微了解或者听说此事。
一位经济学院的学生小林曾经享受过困难学生资助,她说,原来认定的程序是填表后到家庭所在地盖章签字,然后由班委会讨论,老师们参与得比较少。对于新办法,她认为,有一定的作用,毕竟,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食堂肯定吃得差一些。
“我觉得这是不app的,食堂数据只能反映在校内消费情况。打个比方,我每天在学校吃1元,但去外面再吃5元,那我凭在食堂的低数据岂不是可以参与困难学生的认定了?”法学院的学生小张之前并不了解这个新办法,当记者告诉他后,他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办法不app,因为无法反映出“贫富”学生的真实状态。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已经参与班上贫困生认定3年的班干部,我对这个新办法也有些糊涂,不明白将食堂消费数据作为一个认定指标具体要怎么操作。”中文系学生小明说:“估计今后的认定将有较大变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学校的目的是把这些资助困难学生的钱花得公平公正。”
观点2 谁家怎么样,大家很清楚
小吴是2000级厦大学生,如今在厦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当时就读厦大时,由于家庭贫困,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并顺利得到了资助,贫困生生活补助也每年都有他的名字。
他回忆说,当时申请时,要先领取相关表格,然后回到家庭所在地,在村和镇两级基层部门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并盖上公章,然后再上交学院,由学院确定名单再报送学校最后敲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接受老师、同学的“调查”。
对于如今母校实行的新办法,他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大学里师生关系比较单纯,谁家庭情况怎么样,开个班会投个票,就清楚了,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么繁琐的数据计算。
观点3 初衷是把钱给最需要的学生
厦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用食堂消费数据高低当作认定困难学生的指标,只能是参考。或者是,在家庭困难情况相似的几名贫困生中,采取数据最低的那名学生接受资助,因为他确实最需要帮助。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再调查走访这几名情况相似的同学,争取把资助金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里。
相关链接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全国性难题
每年高校新生,都是贫困生的认定紧张时期,全国各高校也出台了许多规定,往往争议很大。如:南京出台新生拥有手机就不能认定为贫困生,这使得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因手机而“落选”,一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则因没有手机成为令人争议的假贫困生。
陕西高校贫困生认定管理规定,高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应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将根据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学校所在地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等情况,确定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
上海出台高校贫困生认定办法,学生须提供真实情况,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山西确定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由学校每学年认定,对学生设置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等2 —3个档次。
江苏一些高校则采用跟踪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如果学生消费水平确实较低,学校会在下学期继续提供补助,特别贫困的学生学校会提高补助标准,反之消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被清出帮扶范围。